以艺润心讲好上海故事,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地区入围作品开启惠民巡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郦亮/图
群星奖是中国群众文化最高奖。9月3日,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地区入围作品巡演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剧场正式开演。此次上海共有九个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入围比例再创新高,涵盖音乐(含合唱)、舞蹈(含广场舞)、戏剧、曲艺四个门类六个种类。
记者了解到,此次巡演将通过七场惠民演出,七个作品(合唱、广场舞除外)同台展示,让这些扎根生活、饱含真情的群众文艺精品走进市民群众,同时助力作品在与观众互动中进一步打磨提升,为即将于九、十月在川渝地区举行的“群星奖”全国决赛蓄力。
“创作是打破自己,再往前的过程,痛苦但值得。”上海市群艺馆音乐创作与指导孙彬彬这样描述自己创作的器乐重奏《海上·云梦》的过程。这个作品在创作之初曾被推翻过很多次,总是被人拿来对比,“也不是和别人对比,就是和自己以前的作品对比,没有超越自己。”这让她压力很大。直到她从网上找到一个“神器”——特雷门琴,这是全球首个无需身体接触弹奏的电子乐器。
“覅怕船儿小,覅怕浪头高,用力呀用力摇啊摇啊摇。”一首上海童谣,牵出两地思念,引出“小家”与“大国”,情景表演唱《捧一把月光》让乡愁与担当在月光下交融。词作者施丽明受到一则“三江源上海士兵思乡的纪实报道”的启发,看到中秋“雪碗盛月”月饼礼盒让她萌发“上海哨兵守边”故事,她与孙彬彬一拍即合,但两人拉扯了大半年始终觉得男女声对唱比较单薄,于是邀请了栾岚导演加入,“两人对唱”升级为“家庭与士兵的双空间对话”。在无数次修改后,《捧一把月光》成为“小作品见大情怀”的生动注脚。
除了音乐作品,上海的戏剧作品也向来擅长在“市井小事”里挖深度。此次入围的两个作品,同样用最朴素的故事,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将最真挚的情感传递出来。作为首次入围群星奖决赛的沪剧小戏,《假币真情》讲述一位智障客人十年如一日用手绘“假币”在面馆吃面,这是一个关于爱、信任和帮助的故事。作品灵感来自抖音里的一条视频。导演栾岚和浦东新区沪剧非遗传承人严蓉一拍即合。于是,一个北方人做起了沪剧。“我把它当音乐剧来做了”栾导笑言,“我们想做一部‘接地气的沪剧’,让海派市井的柔软与善意被看见。”
音乐小品《无障“爱”》的表演者是一群视障人士,它以视障人士的视角讲述他们内心渴望的不只是被帮助,而是被平等对待的心声。小品里的故事也来自视障人士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情境。这部作品采用阿卡贝拉无伴奏形式,所有声音都来自视障演员的人声和身体:拍手是“生活的节奏”,跺脚是“行走的脚步”,盲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则成了“独特的打击乐”。
曲艺类作品用传统的方式“紧盯”时代热点。本次群星奖,上海两个曲艺节目锣鼓书《房东来了》和苏州评弹《心声》入围决赛。锣鼓书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与地方特点;苏州评弹产生并流行于江浙沪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二者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两个节目都是用最传统的文化形式讲述着当代热点问题,引人深思。
舞蹈类作品中,广场舞《一起跳舞吧》融合爵士、流行舞与本土文化,展现当代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工作生活片段;而群舞《古井趣事》则将一幅西郊农民画变成一个动态、丰富而独具地方特色的舞蹈,展现了这个地区的旧时记忆。
西郊农民画是长宁区新泾镇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在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二楼,有一个专门陈列西郊农民画的展厅,其中有一幅西郊农民画创始人高金龙创作于90年代的《古井旧事》。让西郊农民画在舞台上通过舞蹈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使更多人感受民间艺术独特之美,是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主任高峰十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他与王靓彧一拍即合,诞生了这幅源于鲜活生活的群舞《古井趣事》。
与《古井趣事》的旧时记忆不同,广场舞《一起跳舞吧!》则捕捉了当代都市白领的工作和生活,描绘了一幅活力无限的都市日常景象。该作品灵感来源于舞蹈编导王雯对于沪上白领生活的观察,从繁忙的工作到阳光、时尚的下班后文娱活动,她用广场舞语汇将其表达出来。都市年轻人在活力四射的音乐中尽情展示舞动。
据悉,上海的群星奖入围作品不仅是上海地域文化的“活样本”,更是群众文艺“以小见大”的生动实践。接下来,这些经过巡演打磨的精品力作,将代表上海征战全国群星奖决赛,以真诚的情感与精湛的艺术,向全国观众讲述上海故事、传递上海温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郦亮/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