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聚力数智课堂:沪上学子助力α世代学会用网络梗
2025-09-0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生活中,有不少学生喜欢用网络梗,但会出现“提笔忘字”“表达贫乏”等“语言失语”症状;还有学生甚至对网络“烂梗”使用无所禁忌,长此以往可能削弱文化认同与思维深度。

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临床医学院的暑期实践团队带着蓬勃的青春活力,先后走进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张江实验中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科教楼。三场以“辩证眸鉴网络梗,智慧心弘汉语言”为主题的特色活动,为α世代青少年带来了一场融合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语言盛宴,让年轻的心灵在潮流与经典的碰撞中,感受汉语言文化的深厚底蕴。

AI“奶龙”上线,网络梗教学活色生香

活动开场便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实践团成员王碧碧刚走上讲台,便笑着抛出一连串热门网络梗:“大家知道‘小孩哥、小孩姐’指的是哪些人吗?‘YYDS’又藏着怎样的表达密码?”话音未落,台下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抢答。“是形容年纪小但很成熟的小朋友!”“‘YYDS’就是‘永远的神’,用来夸人超厉害!”此起彼伏的回答声里,原本略显陌生的教室很快变成了热闹的“网络文化交流站”。

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以“奶龙”为原型的AI数字人惊喜登场。这个顶着圆滚滚脑袋、眨着无辜大眼睛的虚拟形象刚出现在屏幕上,就收获了一片“好可爱”的赞叹。只见“奶龙”晃了晃胖乎乎的身子,用一首自编的打油诗打开了网络梗的面纱:“病毒复制飞快传,模仿二创众人欢。笑点槽点藏其中,懂者默契心意通……”配上憨态可掬的肢体动作,“奶龙”把网络梗“传播快、善模仿、来源杂”等特征讲得通俗易懂。

在“辩证使用网络梗讨论”环节,陈同学答道:“网络梗可能影响对传统汉语言的使用,比如背古诗时会串到网络梗,还可能导致提笔忘字。”在轻松互动中,孩子们不仅明白了网络梗的“来龙去脉”,更开始思考:哪些梗能传递快乐,哪些又可能消解语言的严肃性?

实践团成员们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大家分组讨论:“哪些网络梗能传递善意和快乐?哪些可能模糊语言的边界?”在热烈的交流中,孩子们渐渐梳理出判断标准:“像‘加油干’‘向前冲’这种积极的梗可以用”“带脏话或者贬低人的梗肯定不行”“正式作文里还是得用规范汉语”。

游戏里学汉语,数智赋能让传承更鲜活

“汉字大作战开始!”随着实践团成员一声令下,学生们对着屏幕上的偏旁部首快速组合。屏幕上,“木”“寸”“酉”“将”等偏旁部首不停跳动,学生们盯着屏幕快速思考:“‘木’加‘寸’是‘村’!乡村的村!”此起彼伏的抢答声充满了童趣。

除了“汉字大作战”,“成语对对碰”“古诗消消乐”等小游戏也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成语对对碰”中,屏幕上会出现“画蛇添足”“刻舟求剑”等成语的动画场景,学生们需要根据画面选出对应的成语,并说出它的寓意。“古诗消消乐”则将古诗拆解成单个字词,学生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字词重新组合成完整的诗句,不少孩子为了“通关”,连课间都在互相抽查古诗背诵。

潘炳发介绍,“从字到词再到诗,我们借助AI编程技术,自主设计了一系列进阶互动小游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看图说话”互动游戏环节,让学生们与AI进行比赛,看谁能更好地描述图片内容。实践团队长任裕如表示,“系列教学游戏既贴合α世代对数字技术的亲近感,又暗藏对汉语词汇、语法、文化内涵的渗透,让孩子们在‘玩’中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青春担当:架起文化传承与数字文明的桥梁

为什么会想到该项目?任裕如告诉记者,α世代(2010年后出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原住民”,相关研究显示,此类语言变异已对α世代青少年群体的语言能力形成潜在威胁,部分学生出现“提笔忘字”“表达贫乏”等“语言失语”症状,甚至对网络“烂梗”使用无所禁忌、戏谑情绪主导用梗触及传统道德底线,长此以往可能削弱文化认同与思维深度。

据悉,为了让活动更贴近α世代的认知习惯,实践团先是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了青少年常用的网络梗,分析其来源、含义和传播特点;然后结合汉语言教学的重点,设计了“梗文化解析”“汉字互动游戏”“古诗创意解读”等模块;最后借助AI技术,开发了“奶龙”数字人、互动小程序等工具,让专业内容变得“可触可感”。

活动后调研显示,94%的少年表示在使用网络梗时会注意文明规范,有意识地“掂量”网络用语的分寸感。此外,数智技术点亮课堂,获得了超九成学生的好评与肯定。

“以前觉得网络梗就是‘好玩’,现在知道还要想‘该不该用’。”一位同学在参加完这场特色活动后表示,“就像‘奶龙’说的,梗是用来传递快乐的,不是用来‘偷懒’的。以后写作文,我要试试用‘妙不可言’代替‘绝绝子’。”另一位李同学则分享了自己的变化:“我现在和妈妈聊天,会故意用她教我的成语,比如她说‘今天好热’,我就说‘是啊,简直是骄阳似火’,妈妈可开心了。”

“在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若我们沉溺于快餐式的网络语汇,却懒得回望经典、拥抱优雅,便如同亲手剪断连接文化母体的脐带。”实践团成员杜秀在授课时,曾这样对孩子们说。这句话的背后,是实践团成员们的共同思考。

暑期实践团队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辅导员叶毅君老师欣慰地表示:“新时代青少年的语言素养,正面临的语言文化传承与数字文明融合双重挑战。本次暑期实践活动,恰似一座桥梁,连接着Z时代网生代和α世代数字原住民,一同通往守护中华语言文化基因之路,为培养兼具媒介素养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数字公民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