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箱坏了可当场置换,垃圾分类“快闪”集市亮相虹桥机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在机场遇到行李箱坏了怎么办?凭当日机票就能换取一个完好的二手箱包。这是9月5日上海虹桥机场T2航站楼内一场“爱心箱送”快闪活动推出的福利,也拉开了以“低碳生活新时尚,绿色发展新展望”为主题的“龙行蟒跃”2025上海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宣传日市级主场活动序幕。
“爱心箱包”可循环有望成常态
“我的箱子轮子不太好了,正发愁怎么办,居然看到这里能置换。”一位拖着破损行李箱匆匆赶来的旅客,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很快换到了一个整洁可用的二手箱包。这是发生在上海虹桥机场T2航站楼出发层“爱心箱送”服务台前的一幕。
这一由闵行区新虹街道推出的低碳活动,为旅途中突发箱包损坏的旅客送上了应急支援。旅客仅需凭当天机票即可置换一个经过消毒维修的闲置箱包。这些箱包来源多样,既有在交通枢纽中损坏被回收的,也有市民主动交投至“沪尚回收”点位的。不论品牌尺寸,一经整理,即可重新“上岗”。
闵行区新虹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陆嫣华介绍,“爱心箱送”设有一个常驻站点,位于虹桥HUB地下一层通道的“绿行循环二手店”,这条地下通道连接虹桥火车站与国家会展中心,离火车站出口100多米,是旅客去虹桥天地、西交通中心等地的必经之路。该项目自春节启动以来,已成功置换五六十个箱包,部分修好的行李箱还送给了环卫工人和外卖小哥,让二手闲置“物尽其用”。
新虹街道城建中心工作人员吴涵慧告诉记者,今年4月,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沪开会,上高铁时旅行箱拉杆不巧坏了,在得知有这样一项便民服务后,还特意赶来,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还将上海的这一创新做法进行了视频推广。
陆嫣华表示,街道正积极与虹桥机场接洽,未来计划在机场内也设立固定点位,让更多旅客在抵沪“第一站”就体验到上海的城市温度与环保理念。
来沪“第一站”低碳行动显成效
当天,机场出发层与到达层同步设置了3个垃圾分类互动区域,这一由闵行区新虹街道联合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总队打造的垃圾分类“集市”,成为旅客匆匆行程中一抹亮眼的“绿”。
分类找“茬”、环保留影站、“瓶”水相逢等互动摊位前,市民与旅客纷纷驻足打卡。垃圾分类知识拼图、分类钓鱼、分类问答等小游戏,让参与者在轻松氛围中强化分类记忆。完成互动任务的旅客,还能获得由再生塑料制成的手机气囊支架、手袋、香片等实用纪念品,让环保理念随物品走进日常生活。集市旁还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快闪表演”,表演中穿插的“变废为宝”创意乐器环节,邀请旅客用废旧材料参与即兴合奏,带动大家传递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的理念。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个日客流量数以万计的大型交通枢纽,虹桥机场曾在垃圾分类推进中面临“量大、类杂、处置难”的挑战。而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内机场垃圾分类的典范。
机场通过“源头减量、精细分拣、精准管理”三大策略实现突破。沪港机场管理公司楼宇管理部环境管理条线负责人李旭蓓表示,近两年机场将航站楼公共区域分类垃圾桶从400组优化至200组,缩减率达46%,并全部实现“四分类”全覆盖。投放点虽减少,但通过志愿者引导和动态巡查,旅客投放准确率不降反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机场组建了一支专业二次分拣团队,对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再分拣,包括纸板、塑料薄膜、饭盒、易拉罐、塑料瓶和玻璃瓶等六大类。这一做法显著降低了干垃圾产出量。数据显示,2025年虹桥机场航站楼干垃圾日产量仅4.5吨,比垃圾分类实施前下降50%;可回收物日收量达765.5公斤,湿垃圾日产量900公斤,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28.7%。
这些成效也获得多项荣誉认可:2022年入选上海市十佳“新时尚”示范案例,2024年获CAPSE创新案例奖,并持续位列上海市交通枢纽垃圾分类考评优秀水平,蝉联SKYTRAX“中国最干净机场”。
让低碳理念走进日常生活
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中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为上海垃圾分类工作与绿色城市建设注入新动能。
记者了解到,虹桥机场所在的闵行区,14个街镇均组建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宣传与监督。依托“宣传周”“条例施行周年”等节点,闵行以多种形式强化公众政策认知,甚至在房屋租赁合同中同步纳入垃圾分类条款。
新虹街道还推出“返XIANG守护计划”“碳索合伙人”等特色项目,通过定点回收、自助回收、预约回收、流动回收相结合的多元模式,推动垃圾分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践行”,定期举办二手物品置换、分类竞赛、积分兑换、环保手工等活动,促进闲置资源流通与社区互动。据悉,2024年以来,“沪尚回收”体系已举办社区活动20余场、便民服务120次,服务群众 6.3万人次。
从全市层面看,上海正逐步构建起“制度+宣传+参与”三位一体的垃圾分类推行体系。志愿服务大篷车“周周进”活动已在多个区启动,持续扩大宣传覆盖面。无论是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志愿者回信精神,还是虹桥机场的“第一站”宣传策略,都体现出这座城市正在用更人性化、更可持续的方式,让低碳理念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旅客所说:“原本以为垃圾分类是麻烦事,但今天发现也可以很有趣、很有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