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直面Z世代学生,高校管理大可多一种对话途径
2025-09-0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开通个人小红书账号“人大刚子”,于9月6日起连续发布内容,积极与学生互动,回答了包括班车时间、食堂餐饮和教学楼建设等问题。“人大刚子”由此广受好评,其粉丝数量也在短时间内破万。

长期以来,高校领导在公众尤其学生的认知当中,往往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他们多见于典礼、会议和官方新闻中,其发言多为制度性表述,形象也多和职务挂钩,与学生日常的真实体验有一定距离。张东刚此次以真实身份在社交平台直接回应学生关切,打破了高校自上而下的传统“官宣”模式,显得更具亲和力,也更具沟通诚意。

这种做法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领导尝试用新兴传播媒介与学生和社会对话。他们有的在微博评论区“蹲守”,回应学生对选课系统、图书馆座位的疑问;有的录制短视频、vlog,记录自己检查宿舍质量、督促校园环境的场景;还有的在社交平台玩“热梗”,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凡此种种,折射出高校管理风格的某种转变——从单向权威走向双向沟通,从层级式、文件式的层层传达,逐渐扩展至更扁平化的即时交流。

不过也有必要提醒,社交平台不是“秀场”,开通账号的目的不是为亲民而亲民,更不应演变成个人的“圈粉”狂欢。高校利用社交平台真正的意义在于了解真实的声音,发现实际问题并推动解决。像张东刚书记那样针对学生提到的班车、食堂、教学楼等具体事项一一回应,语言平实不回避,展现出真诚沟通和务实管理的态度。这一点,值得学校管理者借鉴和思考。

进而言之,社交平台的确为高校领导走下主席台、直面民意提供了有效途径,正因如此,更要避免其被有名无实地空心化。在社交平台之外,高校更应建立和完善亲近学生、回应关切的日常机制,使沟通不止于一时一地的互动,而是形成长效、可靠的治理实践。

教育是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的,这意味着学校管理要有人味、聚人气、讲人情。以“人大刚子”为代表的高校领导主动打破沟通壁垒、增强相互理解,迈出了实现良性校园治理的重要一步。而这,应当成为常态。当有一天,人们对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寻常互动习以为常,不再为此举贴上“放下身段”“俯身倾听”之类的褒义词,我们距离教育的本质就更近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