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上海高质量发展,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来沪
2025-09-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聚焦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和全市稳增长大局,感受“十四五”规划落实成果。“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9月8日至9月12日举行。9月8日举行的“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上海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相关负责人“数”说上海高质量发展。

  ◇  为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上海经验”  ◇  

五年来,上海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为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了“上海经验”。

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坚持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大胆创新,不断迭代升级,“十四五”以来,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率先开展增值电信业务的扩大开放试点,目前已有9家外资企业获批。近40家外资企业获批开展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和治疗相关技术开发和应用试点业务。在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了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建设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为全国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基础性模板。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不断拓宽国际贸易通道,“中欧班列—上海号”从虹桥启航,联通境外城市与站点超80个。推动全国首个“两头在外”汽车整车保税维修项目落地,2024年上海关区保税维修进出口规模超1200亿元,同比增长73.9%。拓展数据交易功能,发布全球首个数交所交易规则体系,积极推动绿色贸易发展,上线全国首个国际绿色贸易服务平台。

创设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率先推出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业务,2024年上海市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离岸经贸业务结算量折人民币1069亿元,同比增长61.5%。

推行专利快速预审、专利实施调查等“快保护”制度,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打造以“互联网+”为重点的政务服务体系,实施企业市场准入事项“全网通办”、政务信息“全域共享”,全面推行“一网通办”,300余项涉企审批事项实现100%全程网办。

  ◇  今年1-7月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3.4%  ◇  

2024年,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达11.07万亿元,相较2020年规模增长26.5%,保持世界城市首位。全市进出口总额连续9年保持正增长,“十四五”以来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2.81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4%,超额完成“十四五”2.5万亿美元的预计目标。

贸易结构更加稳健,高附加值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从54%上升到60%,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突破三分之一。贸易伙伴更趋多元,贸易伙伴超过200个,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占比提高到41.2%,相较2020年提高近19个百分点。今年1-7月,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3.4%,其中出口增长10.7%;7月当月同比增长9.5%,其中进口、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0.3%、8.5%,展现出强大韧性。

“十四五”以来,上海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超过980亿美元,年均新设外资企业超5700家,占全国外资比例从2020年的14%提高到2024年的15.2%。除了规模体量增加,还有更多外资企业将高端功能、前沿项目和优质资源落地上海,比如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占制造业比重由37.2%上升至75.4%,全国首家股份制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等一批首创项目先后落地。同时,上海不断巩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城市的领先地位,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和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十四五”以来新增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79家、外资研发中心142家,累计认定分别达到1050家和623家,其中亚洲区以上总部157家、全球研发中心19家。

2024年,上海涉外收支总额从2021年的3.31万亿美元增至4.94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4%,今年前7个月为3.26万亿美元。

截至今年6月末,上海持牌金融机构1796家,其中外资机构556家,占比近三分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中心等落户,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沪港通” “债券通”“互换通”等重要机制稳步推进。截至今年7月末,QFLP和QDLP试点分别吸引99家、66家国际资管机构参与。今年1-7月,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场内交易保费规模达39.3亿元,登记保费超过842亿元。

  ◇  202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9万亿元  ◇  

“十四五”以来,上海加快构筑产业新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赛道,着力促进工业经济强动能、提质效,产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十四五”期间,上海克服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不利影响,202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9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13%。工业投资突破2000亿元,创历史新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1.8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7%。今年以来,顶住“对等关税”压力逆势而上,工业和软信业拉动经济增长贡献突出,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工业投资增长22.5%,软信业增长23.1%。

聚焦主导产业、特色赛道,今年1-8月全市招商落地外资项目278个,总投资1437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领域项目30个,总投资23亿元,瑞庭网络、携程数科持续增资。新能源汽车领域项目16个,总投资188亿元,雷克萨斯项目落地金山湾区高新区。人工智能领域项目23个,围绕大模型应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66亿元,时尚消费和轻工领域项目32个,总投资81亿元。

2024年,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年均增速13.1%。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力突围,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比重30.2%,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国内第一。人工智能瞄准技术前沿,推动智算、语料、基模一体化布局,3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先后授牌,累计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初步构建亚洲最大的AI算力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生物医药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分别占全国1/4和1/6,全国领先地位持续巩固。

六大高端产业集群提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化突破。5G-SOC关键产品打破封锁,IGBT等特色工艺平台填补工业控制领域空白。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22.5万辆,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164.5万辆。大飞机和船舶海工集群双双上榜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C919实现商业首飞到累计交付22架,福建舰下水、国产大型邮轮首航、LNG运输船全球领先,集齐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千帆星座”组网成功,航天“一箭41星”首发,自研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宝钢全球首发1.5Gpa吉帕钢、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专业生产线,上海石化投产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