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大学食堂成为“许愿池”,激活每一个育人的触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高校食堂也有点餐服务了?近来云南大学一位大三学生发布了一条关于学校食堂留言板的视频,学生们将自己想吃的菜写在留言板上,食堂阿姨一笔一画手写回复学生的点菜需求,并注明了新菜品的上架日期与供应窗口。据发布视频的学生介绍,自己之前跟朋友点过的薄荷排骨,第二天就收到了食堂阿姨的回应。
“您来点菜,我来做”,一求一应之间的创新服务,传递着食堂与学生间的暖心互动,也显示了教育服务需要人性化地贴近学生的需求。食堂留言板成了“许愿池”,丰富了同学们的餐桌选择,还能让外省同学在食堂吃到家乡菜,感受到家一般的关怀。也有网友问,如果许愿太多,众口难调怎么办?其实留言板一直在那里,作为一种服务机制长期存在,可以动态地回应学生诉求。
高校不仅是求知的学府,也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社区,因此服务意识是高校管理不可或缺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课堂教育之外,也愈发注重服务教育,更精准把握学生的真实诉求,将服务育人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这个开学季,安徽一所高校就租用云梯协助学生搬运行李,减轻了新生的搬迁负担。宁波工程学院的“暖阳宿舍”,专为满足身体残疾或行动不便同学的多样化需求。这些创新的服务方式,让校园后勤保障不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式管理,而是用人文关怀串起了校园与学生的情感连接。
还记得今夏的高校毕业季上,吉林延边大学食堂阿姨一番“好好吃饭”的致辞,扣动了无数学生的心弦,也成为毕业前最后一堂人文课。校园生活中,宿管大爷、食堂阿姨、小卖部老板们不是NPC,反而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们有着深厚的情感交流,将生活服务人员正式纳入育人体系,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享的育人环境,才能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当延边大学食堂阿姨走上毕业典礼,就是把后勤服务人员推向了育人舞台的中央。当云南大学的食堂阿姨用手写的留言,用时常更新的点餐服务回应学生诉求,不仅送去了温暖,也是对“服务人员缺乏育人能力”这种陈词滥调最好的反驳。
一面写满愿望和回应的食堂留言板,映衬的是校园人文关怀的底色。高校通过服务创新、机制创新,激活每一个培育学生的触点,更有利于营造温暖包容的校园文化,也能让关怀如同涓涓细流渗入每位学子的心田,有效实现服务育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