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智学院一年来成绩亮眼,师生铆足劲:连爱因斯坦都没有这样的好运,我们怎能不拼?
2025-09-1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当下,正逢人类历史上千年难遇的技术奇点,连爱因斯坦都没有这样的好运,我们何能不拼?”一位90后老师的一句话,正折射了一所年轻学校整体的精气神。

学院已有近800名博士生,其中包括261名2026级已录取的直博生。导师平均36岁,已孵化10家企业,成AI创新策源主阵地……一年来,上海创智学院正交出在人才培养、科研突破、创新创业生态建设上的亮眼成绩单。今天下午,上海创智学院举行首届创智未来大会,重要创新成果陆续发布,同时启动高校算力联盟、学院师生创业企业揭牌等。年轻的学院汇聚青年人才,正让创新创意极速奔涌。“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是学校的价值追求,也正在探索出一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育人新路径。

  ◆  不拼不做出点成绩对不起这个时代  ◆  

刘鹏飞是一名留学归来的90后“海归”,他是上海交大计算机学院的老师,也是创智学院的全时导师。在接受青年报采访时,他整个人都洋溢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生逢其时的幸福感。

“前几天打开打车软件,查看过去一年的出行记录:最早一天5点40分就到了创智学院——要知道距我家还有20公里。翻看这一年的记录,我可能有350天都在创智。有朋友开玩笑说:你是把创智当家了吗?是的,我确实把这里当成了家。”他笑着说道。

面对这样一位拼命三郎式的老师,学生不禁问他:“老师,您工作这么拼命,是什么在支撑您?”刘鹏飞说,他的回答是,我们正站在三个低概率事件的交汇点上。

刘鹏飞解释道,第一个低概率是智能革命正在发生。这是人类历史上千年难遇的技术奇点,连爱因斯坦都没有这样的好运。第二个低概率是创智学院这种模式。把原本不可能聚集在一起的要素聚集在一起——在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第三个低概率则是学院把最重要的资源都投入到我们身上,有最好的人才、最前沿的方向、最充分的支持。

“三个低概率事件相乘,概率极小。我们有幸站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汇点上,如果不能做出一些不同的事情,也对不起这个时代。我常想,也许现在我们多努力一点,我们后代的生活就能提高一个量级——一个巨大的杠杆正等着我们来撬动。”刘鹏飞说。

这一年,大家用行动证明了正在往最前沿的突破努力:我们让OpenAI前首席科学家Ilya主动关注与讨论我们的LIMO项目;我们让TORL比字节大模型研究团队领先半个月发布;我们让Meta团队主动向我们请教OctoThinker的核心算法。此外,还有大量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正在刷新。但最让刘鹏飞骄傲的,是学院里的学生。“他们让MiniMax CEO主动要求‘多推荐一些’;他们让Anthropic主动发出工作邀请;他们获得了商汤奖学金——本科生最高企业奖学金。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优秀学生选择放弃国外读博,回国加入创智。”

在创智,师生关系变得很不一样。不再只是“老师”和“学生”,彼此更像是战友,一起在AI认知革命的前沿阵地并肩作战,一起在智能的新大陆无畏探索。

刘鹏飞记得,标杆项目推进中那些深夜的时光,22点,23点,凌晨1点——那些时间戳记录的是一种“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的精神状态。他还记得,有一次深夜头脑风暴后,学生们“整齐划一”地拍照白板的讨论记录,那一刻,作为教师的他深深感动——这就是真正的师生共创,科研不再是孤独的征程,而是志同道合者的集体攀登。

“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创智当家的原因。”刘鹏飞说,未来,期待所有师生继续保持这种“理性的任性”,继续相信“从不可能到可能”,继续用努力撬动那个巨大的杠杆。因为我们正站在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而我们有幸成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  教师与学生更像“合伙人”共探AI前沿  ◆  

刘鹏飞提及的“第二个低概率是创智学院这种模式”,这在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的解读中变成更清晰的育人路径。

如今的学院,链接全国31家高校、50多家头部及独角兽企业。同时,创智学院的教师平均年龄仅为36岁。丁晓东介绍,主要分为全时和全职老师两种,同时,还有兼职导师,产业导师。其中,全时老师指的就是从31所顶级高校过来的老师。

这些年轻教师不仅在年龄上具有优势,更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展现出独特的活力。他们与学生并肩作战,共同参与项目,如编写代码,形成“师生共创”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更像是“合伙人”,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

“即使在探索过程中犯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我们鼓励年轻人勇于冒险,通过‘聪明的失败’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人毕业以后,在各个主要行业,在大国竞争、科技竞争当中,能够成为起领军作用的人才。”丁晓东说。

除了师资,学生的选拔也自有一套,并且,可以说,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探索出一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锚定国家战略、快速响应前沿、高效产出价值为特点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培养新路。

记者获悉,在人才选拔方面,创智学院摒弃传统考分选拔方式,而是通过创客大赛、训练营等“项目制”实战遴选,注重选拔那些有抱负的,各类敢于冒险、有担当、有潜力、善于探索的人才,包括奇才、偏才和全才。

培养方面,与传统博士生培养模式不同,学生在这里可以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而不是局限于导师的项目。一旦学生选定课题,就会组成导师组来支持学生实现他们的理想。在丁晓东看来,平台具有高密度的人才、资源。这种高密度的环境为人才的成长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探索、自由发挥,展现他们的才华。

以学生为中心,以前沿为牵引。让丁晓东骄傲的是,如今,学生和老师对学院价值观的高度认同,通过这种创新的培养模式,有优秀的人才、前沿的方向、丰富的资源和充分的支持,师生并肩作战,大家有底气、心无旁骛地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探索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的创新创业项目。

  ◆  让科研更“自驱”让实践更“落地”  ◆  

上海创智学院2024级博士生王殿仪今年4月29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有幸作为学生代表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并参与交流。总书记对青年科研工作者“勇担国家科技创新使命”的殷切嘱托至今仍在他心中回响。此次,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上海创智学院时,他又作为学生代表交流分享,这也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创新”的真正意义。

王殿仪说,来创智学院之前,他对AI创新的理解更多是“沿着导师既定方向做论文”。虽有收获,但总觉得离“真正的前沿、一流的工作”还有距离。来到之后,他收获了两点明显的改变:一个是科研更“自驱”。同学们可以自主立项,盯最前沿的问题,与年轻而一线的导师密切互动,在高认知斜率的研究中不断拓边界。还有一个则是实践更“落地”。充足的算力让想法能快速验证,同时,学院搭建的创业社区把学生和企业资源深度连接,加快了认知迭代与价值转化。

这种改变,也深深融入了王殿仪的科研实践。“我的研究方向是生成理解一体化多模态智能体。目前,我担任创智学院火炬项目‘智绘深思多模态智能体’的CEO与核心研发人员。”王殿仪说,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三个月一迭代,已初步实现了模型内生图文深度思考和中华文化深度表达功能。现场,记者实测,当给出一段古典诗词时,几十秒即能生成一幅古风海报,细节和韵味上处理得已比较得体。

在创智学院这一年的成长,也让这名2002年出生的年轻人更笃信一件事:真正的一流工作,往往经历的就是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有价值”,再从“价值”到“可普惠”。“下一步,我计划基于这些成果开展创业探索,让多模态大模型更好赋能产业、服务社会,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求紧密连接,勇担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王殿仪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