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云嘎最新力作致敬先烈,音乐剧《风声》在上海全球首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9月26日晚,由总制作人/作曲/音乐监督阿云嘎与主创团队历时3年打造的音乐剧《风声》在上海西岸大剧院全球首演,并将持续上演到10月19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部作品在舞台重现那段风雨如晦的历史,致敬那些于至暗时刻中追寻微光、为照亮民族前路而奉献一切的勇毅身影。
◆ 创新改编获原著作者高度认可 ◆
作为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项目,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精品创作项目,音乐剧《风声》在忠于麦家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通过舞台艺术的独特语汇,实现了叙事与情感的双线表达。改编时,编剧团队对原著章节进行重组,以72小时为节点重新铺排故事架构,将整个叙事浓缩于密闭空间内,强化了原著中的悬疑张力与人性博弈,以1941年的裘庄为舞台,演绎出“老鬼”与战友们如何在敌人严密监视的紧迫环境下分秒必争,为传递关键情报而展开的生死较量。
为此,编剧团队舍弃旁支线索,集中雕琢以肥原龙川“捉鬼”为核心的主线剧情,在群像戏和角色独白的交错间推进悬疑叙事。作品创新融入“剧本杀”式的回溯独白,让角色剖开内心,例如将李宁玉赴死前未言说的信仰与挣扎悉数融入《请用爱将我掩埋》唱段中,引导观众跟随角色的内心一步步贴近真相。
首演当天,麦家亲临现场观演,对音乐剧的改编给予高度评价。他肯定了音乐剧《风声》团队的诚意和创造力,将文字出色诠释为立体的舞台表达:“音乐剧这一形式尤为特殊,它不止于依赖台词和表演,更要通过旋律、和声与编曲完成情感的递进与升华。”麦家十分欣赏音乐叙事与舞台空间的融合创新,因为原著小说本身具备高度集中的时空设定。裘庄之内,一两栋房子,三四天的集中时间,多重身份与一个核心谜团——这种限制时空中的智力与情感博弈,恰是舞台艺术最擅长的表达场域。
麦家特别指出,音乐剧版本更加突出了女性角色的情感世界与精神主体性,“李宁玉的冷静与坚韧,顾小梦的张扬与成长,都在旋律与对话的交织中变得立体而动人”。剧目对倒叙与主题旋律的回环使用也令麦家印象深刻,细腻的舞台叙事深化了两位女性角色之间复杂的情感表达,不仅没有削弱原著精神内核,反而因音乐的渲染而更具现代感与共情力。
确实,双女主的关系不仅是剧情推进的关键,更承载着从个人情感到民族大义的升华。作词歌特指出,“信仰需要人性支撑,人性需要信仰的引领”,主角的成长轨迹深刻体现了这一理念——他们从最初的个人情感、求生欲望,逐渐升华为对民族存亡的担当与信仰的坚守。这种“从小爱到大爱”的精神蜕变,通过层层递进的戏剧冲突和音乐抒情得以具象化,在生死考验面前,角色对信念的忠诚成为照亮黑暗的人性之光,呼应着历史中真实存在的无名英雄们的精神境界。
总制作人阿云嘎介绍,这次重在捕捉“悬疑中暗涌的诗意”与“绝望里藏匿的希望”。这并非内容上的简单重复与腾挪,而是文字与音乐“骨肉连筋”的再创作,唯有将自身对生活的理解融入角色,才能让创作成为与历史的真诚对话,让观众切实感受到角色的“血肉”与“真情”。
◆ 音乐具戏剧张力更具感染力 ◆
当然,音乐剧的灵魂是音乐。文字为筋,音乐为骨,音乐剧《风声》的音乐创作与文本创作高度契合,作曲阿云嘎始终秉持“音乐不该只是背景,它必须是另一种叙事”的理念,致力通过旋律与歌词淬炼出那个时代中的精神底色。音乐与剧情深度融合、互为表里,旋律推动情节发展,歌词解码人物心理,由此,音乐不仅服务剧情,更自成情感主体。
据编剧陈天然介绍:“歌曲的分布、形式和内容,又反过来影响剧情和节奏。”剧中重要唱段如《一九四一年的中国》《迷雾》《知己》等,通过主题旋律的回环使用,形成戏剧张力与音乐感染力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阿云嘎所作旋律兼具强烈的戏剧张力与深厚的传统音乐根基,为整部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基于这一特质,编曲巴特尔与罗赓确立了以“厚重、严肃的古典音乐”为核心的编曲方向,为该剧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音乐总监/指挥赵纪昀率领13人现场交响乐队,使音乐与剧情严密咬合、同步呼吸,时而呈现极具压迫感的紧张氛围,时而暗合人物身份,剖白角色的幽微心曲。
首演当晚,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与嘉宾齐聚上海西岸大剧院,共同见证音乐剧《风声》的全球首演,现场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观众席响起长达数分钟的热烈掌声,不少观众感动落泪。值得一提的是,剧组特别在剧院前厅设置了音乐剧《风声》限时特展,面向公众开放。通过丰富的图文、实物展陈,全景式呈现了剧目从灵感萌芽到舞台诞生的全过程,吸引大批观众驻足观看。
作为抗战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之作,音乐剧《风声》深刻诠释了“信仰与抉择”的时代主题。正如终曲《青山上》所唱:“信念如熊熊火焰,燃尽苦难,为国而战,脚踏地头顶天。”这份信念,至今仍熠熠生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