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蝴蝶,亦可起舞”,上越“锦瑟年华”系列演出把舞台交给青年人
2025-09-28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越剧舞台上从来都是才子佳人,我却第一次在台上演了一条蚕宝宝!”上海越剧院徐(玉兰)派小生俞果的名为“我非蝴蝶”的个人越剧专场演出,为上越今年的“锦瑟年华”系列演出完美收官。这台演出全篇都是1996年出生的俞果对于自我的挑战,以及对于越剧的思考。

俞果说自己演了一条蚕宝宝,就是指个人专场的压轴原创小戏《我非蝴蝶》。俞果显然很看重这部作品,所以将此作为个人专场的名字。在戏中,俞果以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演绎了蚕宝宝进化到蚕蛹再到蚕蛾的不同形态,感受它的成长轨迹与乐观天性。

“我非蝴蝶,亦可起舞”正是俞果的心声。她告诉记者,青年越剧人就应该像蚕宝宝吐丝结茧一般,一点点沉淀对艺术的理解,一步步打磨塑造角色的能力。俞果不急于变成“蝴蝶”,而更愿守住当下的“踏实”,用每一次排练、每一场演出积蓄力量,为未来在越剧舞台上展现更好的自我而努力。

俞果是越剧表演艺术家钱惠丽的爱徒。她从在戏校学戏,工作后跑龙套、当助演,逐渐拥有了主演大戏的机会并收获了白玉兰戏剧奖新人主角奖,这一路走来始终有着老师的关注和推动。这次个人专场,除了压轴的《我非蝴蝶》外,对于俞果来说最具挑战性的就是《韩非子·绝恋》了。该戏俞果数次想学,都被老师钱惠丽否决了,但这次老师却同意了,这让她分外惊喜。

《韩非子·绝恋》最大的挑战就是剧中韩非子年近50岁,而俞果却30岁不到。但越是有挑战,俞果越是想学。这次筹备专场,她第一时间拨通钱惠丽的电话,又提出了自己的请求。电话那头的老师先是笑了一下,随后竟然答应了:“好呀,是时候了。”从昨晚的演出来看,俞果对韩非子的塑造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年龄的呈现上也没有太多违和感。

专场的另一个折子戏《双飞翼·兄弟诀别》则是越剧舞台上难得的小生、老生对手戏,极具戏剧张力。与外放的徐派风格不同,戏中的李商隐有着更多“内心戏”。排练时,俞果特意略收了些徐派唱腔的激昂,多了几分内敛挣扎。

2018年,上海越剧院为上越“第十代”青年演员量身打造了“锦瑟年华”专属演出品牌,希望以此演出品牌为契机,提升新生代演员的专业艺术水平,展现青年越剧人的风采,不断完善艺术人才梯队的建设。2025年的“锦瑟年华”从7月一直演到9月,包括王婉娜的“新·生”,赵心瑜的“瑜·见”和俞果的“我非蝴蝶”。应该说,青年演员正在走向舞台的中央,他们已经逐渐具备了挑起越剧大梁的能力。他们也为自己能在20多岁的年纪就举办个人专场而庆幸。正如俞果所说:“这是与排大戏、折子戏绝对不一样的体验,我们得以与观众、剧种、自我完成深度对话,带着更多自信与勇气开始下一阶段的越剧旅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