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尖跳动的“芭蕾”:世界心脏日到来之际她迎来“中国心”
2025-09-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在上海大学医学院医大医院心脏中心,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续航战”正在紧张进行。法国外籍院士、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万峰教授带领多学科团队,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严阿姨成功实施“心脏不停跳下人工心脏植入术”。当一颗“中国制造”的磁悬浮人工心脏在严阿姨胸腔内平稳运行,不仅点亮了她重获新生的希望,也为我国超百万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了曙光。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万峰教授在此提醒,心脏健康需从日常守护,年轻人亦不可掉以轻心。

  ◆  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生命之舞”  ◆  

“十年了,每天都像背着块巨石生活。”十年前,严阿姨被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心脏功能持续恶化。术前检查显示,她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远低于正常值的三分之一,每一次心跳都显得力不从心。

近一年来,严阿姨的病情急转直下,反复的急性心衰发作让她辗转于多家医院——住院时稍有好转,回家没几天又会复发。频繁的住院和药物依赖,让她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难以自理。

严阿姨的困境并非孤例。《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衰患者人数已突破千万,其中约100万人步入终末期。虽然心脏移植是理想的治疗手段,但每年仅约1000例的手术量,与百万患者的需求形成巨大落差。

“当药物疗效殆尽、心脏移植希望渺茫时,人工心脏就成为患者最后的生命支柱。”万峰教授表示,人工心脏被誉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明珠”,既能作为移植前的“过渡桥梁”,也可作为终身治疗的“目的地疗法”。

面对身体虚弱的严阿姨,传统人工心脏植入术风险极高。“传统手术需要让心脏停跳,依赖体外循环,这对本就脆弱的心肌无疑是‘二次打击’。”万峰教授解释道。

经过多学科团队评估,最终决定采用体外并行下“心脏不停跳”技术。这项技术犹如在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上进行维修,需要在心脏持续跳动的状态下,完成心尖开口、装置定位、血管吻合等高精度操作。“心脏不停跳手术能最大程度减少心肌损伤,保护重要器官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万峰教授说。

手术当天,在体外循环辅助下,万峰教授团队通过胸部正中切口,精准地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各项操作。放大镜下,手术刀在心尖部切开直径约2厘米的开口,人工心脏的流入管道与心尖连接,流出管道与主动脉吻合。整个过程中,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在考验着团队的默契与精准。

近4个小时后,当新一代磁悬浮人工心脏成功运转,监护仪显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手术室内响起了欣慰的掌声。

  ◆  中国“心”让她中秋回家团聚  ◆  

术后,严阿姨转入心脏重症监护室,由专业团队24小时监护。术后第一天成功拔除气管插管,第三天能够自主进食,一周后转回普通病房并开始下床活动。

“感觉胸口像装了个安静的‘小马达’,呼吸从来没有这么顺畅过!”严阿姨的脸上重现久违的笑容。经过检查,她的左心室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心功能指标逐步恢复。目前,严阿姨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出院标准,即将回家与家人团聚。

“我辗转了好几家医院,医生都告诉我希望不大。听说万峰教授团队的‘人工心脏’手术技术后,就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了。”严阿姨说,出院后能回家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让她觉得特别幸福。

这份信任背后,是万峰团队30余年的技术积淀。作为中国微创跳动心脏冠脉搭桥术的奠基人和人工心脏临床应用的开拓者,万峰教授已完成2万余例心脏手术,创下11项国内首例技术突破。

“这次植入的是第三代磁悬浮人工心脏,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血栓发生率也大幅降低。”团队核心成员介绍,目前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开发更轻便的仿生材料、探索无线充电技术、研发双心辅助装置。

如今,我国人工心脏技术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据万峰教授介绍,过去5年,我国已有4家企业的人工心脏产品获批上市,国产人工心脏的临床应用数量已超过心脏移植手术量,每年植入量将超过1000余例。更令人振奋的是,国产人工心脏的治疗效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患者一年生存率达90%,五年生存率接近70%-80%,真正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Tips  

专家提醒:心脏健康需“从早抓起”,年轻人更应警惕

严阿姨是幸运的,但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趋势更让专家们担忧。

在世界心脏日到来之际,万峰教授告诉记者:“近年来,心脏病发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临床上我们接诊的年轻患者越来越多。心脏健康管理必须‘从早抓起’,年轻人更应该提高警惕,建立正确的护心意识。”

万峰教授指出,过去心脏病常被认为是“老年病”,但这一观念需要彻底改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接诊过20多岁的冠心病患者,也有30多岁就出现心力衰竭的病例。这些年轻患者往往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缺乏足够重视,直到出现严重症状才来就医,错失了最佳的预防和治疗时机。”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35岁以下人群的心脏病发病率在过去十年间上升了约15%。这一数据令人警醒,反映出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对心脏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特点,万峰教授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偏爱高油、高盐、高糖的快餐和外卖,这种饮食习惯对心血管系统是极大的负担。日常饮食应以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为主,严格控制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的摄入。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橄榄油、鱼类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这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明确益处。

在运动方面,万峰教授指出,办公室久坐、缺乏运动已成为年轻人群的普遍现象。每周应保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采取“碎片化运动”的方式,比如利用通勤时间多走路、选择爬楼梯代替电梯。心脏健康从“管住嘴,迈开腿”做起。

关于作息规律,万峰教授特别提醒,熬夜已成为年轻人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大大增加心脏负担。他建议,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优质睡眠,最好在晚上11点前入睡,保持规律的生物钟。

在生活习惯方面,吸烟会使血管痉挛,加重心脏负荷;过量饮酒则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电子烟同样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希望年轻人能够完全远离烟草,限制酒精摄入。

“节假日期间,暴饮暴食、过度劳累、作息紊乱往往导致心脏病高发。年轻人要特别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避免短时间内生活方式剧烈变化。”万峰教授特别指出,年轻人要格外关注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一旦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明原因的下肢水肿、胸闷胸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