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国际顶级的歌剧盛宴,一份长假经济的鲜活样本
2025-10-08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这个国庆中秋长假,上海再度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顶级舞台艺术盛宴——拥有350年历史的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阔别41年后再度访沪,自10月1日起,在上海大剧院以持续了近一周、共6场的“驻场”演出,燃起了沪上难得一见的“歌剧热力值”,也让文商旅联动效应再添一生动样本。

 □ 顶级歌剧盛宴 □ 

在上海大剧院邀请下,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此次来沪参加“巴伐利亚回响——2025上海大剧院歌剧节”,三百余人的原班人马和超强阵容登陆,足见对上海之行的重视程度,节目排布更是精心挑选了“院神”瓦格纳、莫扎特、理查德·施特劳斯作品,为期六天时间内,轮番呈现6场3部作品,分别为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威尔第歌剧《奥赛罗》音乐会版、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音乐会,意在向中国观众展示这个国际顶尖歌剧院的综合实力。

演出现场的表现,让专程而来的全国各地乐迷,大呼“过瘾”。彼得·康维奇尼深入人心的导演制作,配合音乐总监弗拉基米尔·尤洛夫斯基精准而富有张力的指挥,将《漂泊的荷兰人》阴郁的情绪、喜剧元素与当代隐喻巧妙融合,呈现出既忠于原作又充满现代感的舞台风貌;在意大利明星指挥达尼埃莱·鲁斯蒂奥尼的带领下,《奥赛罗》音乐会版节奏紧凑,独唱与合唱配合精准,尽显意式歌剧韵味;交响音乐会中,尤洛夫斯基与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将莫扎特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演绎得光彩夺目、层次分明,让观众在旋律与和声的交织中深刻感受巴伐利亚音乐的魅力与厚重传统。

几乎每晚演出结束,社交媒体上,难以抑制激动心情的观众们连夜“上新”评论,相关话题浏览量超292万次。乐评人任海杰在观演后评价“堪称上海演出史的标杆和里程碑”。

 □ 文旅商联动样本 □ 

为期六天的2025上海大剧院歌剧节共安排6场演出、6场艺教活动,演出整体出票率高达98%,10月1日、3日、4日、6日四场全数售罄,最后一日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更因需求旺盛临时开售加座票,而3场演前谈与3场舞台导览则是开票后旋即秒光。

全国乃至海外乐迷专程来沪,不少观众拖着行李直奔剧院,只为亲历这艘“慕尼黑之船”在黄浦江畔的启航。为呼应演出主题,大剧院特别布置了“瓦格纳的房间”,让观众在观演间隙沉浸式感受作曲家的创作生活。舞台技术总监丹尼尔·鲍尔带来的幕后导览,揭秘了快速换景的舞台奥秘;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总经理塞尔吉·多尼主持演前谈,讲述《漂泊的荷兰人》创作背后的艺术故事。面对观众的热烈反响,剧院临时增设两场艺术教育活动,其中包括音乐总监尤洛夫斯基主讲的演前谈,让观众在踏入剧场前便提前进入瓦格纳的音乐世界,感受作品的艺术奥秘,从而将舞台的感动延伸至更广阔的公共文化空间。

同时,上海大剧院节日期间实现多业态共振:剧院文创衍生品与特色餐饮、节庆特饮销售显著增长。国庆演出期间,剧院文创销售额突破10万元,其中歌剧主题产品销售数超千件;剧院餐饮类周营业额环比增长超70%,观演与消费形成良性互动。鉴于十一黄金周为旅游、商业消费旺季,大剧院主动出击,联动周边上海明天广场JW万豪酒店、国际饭店、锦江集团等商旅企业深度合作,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更具特色的文旅体验。美团数据显示,9月30日至10月6日期间,上海大剧院周边商圈餐饮业同比增长18.0%,环比增长16.3%。在国庆假期文化演出市场竞争尤为激烈的背景下,上海大剧院凭借国际顶级制作与世界水准阵容,成为全国乐迷汇聚的焦点,也进一步激活了“文旅+商体展”消费的新动能。

 □ 刷新舞台技术纪录 □ 

为了确保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国庆黄金周的完美呈现,上海大剧院100多名工作人员在整个歌剧节前后几乎夜以继日、全力以赴。

以往,国内上演歌剧鲜少会出现“每日翻台”的场景,对标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一天一部歌剧的节奏,访沪之行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歌剧《奥赛罗》音乐会版、管弦乐团音乐会三台演出穿插上演,使每日“翻台”成为常态。舞台上,每一次布景更换都是与时间赛跑:从一部大型歌剧到另一部制作的转换,仅用极短时间完成,不容有失。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坦言,就技术保障难度与工作强度而言,此次歌剧节堪称“大剧院开幕以来最具挑战的项目之一”。尤其是《漂泊的荷兰人》,其在上海的组装堪称舞台奇迹——7个集装箱承载全部布景,经过70小时不间断搭建,由35名中德工作人员通力协作完成,实现了高密度换景的精妙呈现。三幕布景的换景最短仅用1分20秒,刷新了上海大剧院大型歌剧的换景纪录。每一次精准操作、每一次团队配合,都凝结着幕后工作人员的汗水与专业精神,也让观众在光影与音乐的交织中,切身感受到这份不为人知的付出与奇迹般的呈现。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历经波折的引进、策划和谈判过程,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音乐现场证明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次全团到访,也让上海成为黄金周期间歌剧浓度最高的中国城市。当上海大剧院因票价友好、声场出色、演出形式丰富而受到国内乐迷称赞时,我们深知,这是中德双城两地剧院共同奔赴和努力的结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