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对家的反哺,是一次精神上的“秋收”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长假刚刚过去,你是如何度过这8天的?青岛农业大学的大一学生孟成没去景点、没打游戏,而是在家掰了7天半的玉米。因为双节正好赶上秋收,他放假回家便一头扎进田里,到了8日下午才乘车返校。孟成的话很让人感动,他说:“自己多弯一次腰,父母就少吃一点苦。”
我们乐于见到在各大景点肆意青春的笑脸,也欣慰于看到在泥浆中扛起责任的农村大学生。这几天打开手机,屏幕里各地老乡都在抢收庄稼。本该欢天喜地秋收的季节,农田却因为大雨一片泥泞。收割机陷在泥里动弹不得,大家只好挽起裤腿蹚着水掰玉米棒子。开封杞县一位研究生被父母紧急召回老家,全家老小齐上阵,在冰冷的泥水里抢收。这不是“体验生活”,而是家庭责任。没有诗和远方,只有家和农田。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普遍现象:太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保护得太好,成了“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宝贝。只要成绩好,一切家务都可以让步。这种呵护的代价是,许多年轻人对家庭责任的认识严重滞后。
大学像一道分水岭。已经成人了,有更多生活能力了,但不少回家的大学生依然心安理得当着“甩手掌柜”。而孟成们的选择,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秋收”。
像孟成这样的青年,通过教育获得了知识,却没有因此疏远生养他的土地;他走进城市,却没有割裂与家乡的联系。
孟成的专业是计算机方向,算得上是未来的“码农”,这种“既懂技术又扎根土地”的特质,恰恰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品质。同学也来支援孟成,两个大学生在泥泞中接力劳作。衣服脏了,手起泡了,但某种更珍贵的东西在生根发芽——那是对土地的理解与反哺。
城乡不同的成长环境,确实会塑造不同的人生轨迹。农村孩子早当家,城市孩子见多识广,各有优势。但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成长,对父母的感恩、对家庭的责任,应该是超越城乡分野的共识。
父亲母亲生我育我,这份恩情不需要宏大叙事来包装,它就体现在一次次弯腰、一个个玉米棒、一天天泥水劳作中。爱的回馈、亲情的传承,从来不需要响亮的口号,只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从“享受者”到“贡献者”的身份转变,虽然伴随着水泡和泥浆,却让年轻的脊梁在负重中变得坚韧。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