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馆记华年,青春续弦歌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文 李肇/制图
每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都拥有独特的历史记忆,它们珍藏于静谧的校史馆、博物馆,或历经风霜的老建筑之中。这些记忆记录着先辈们艰辛的办学历程、坚韧的治学理念与热忱的报国志向,也在无声中构筑着一所学校的精神根基。如何让这份珍贵的办学传统穿越岁月烟尘,迸发出照亮当下的思想活力,既关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深层命题,也关系着青年一代如何在时代浪潮中认清方向、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
每一座校馆、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历史的峥嵘。在华东师范大学,思群堂的一砖一瓦镌刻着大夏大学西迁办学的艰辛,承载着创始人王伯群“光大华夏”的未竟之志。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史馆里谷镜汧教授的显微镜、颜福庆“为人群灭除病苦”的誓言,诠释着“正谊明道”的医者担当。在上海体育大学,吴蕴瑞的手稿、张汇兰绘制的解剖讲义,凝结着“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体育魂……它们不是岁月的化石,而是精神的活水,在一代代学子的凝视与聆听中,完成从“静的文物”到“活的课程”的转化。
每一个故事、每一则校训,都在续写传承的篇章。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里,那只钱学森归国时携带的手提行李箱、泛黄的《工程控制论》手稿上“为回国做准备”的小字,还有“我将竭尽全力建设自己的国家”的铮铮誓言,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刻进每一名参观者心里,也让“选择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的信念有了最具体的模样。华东理工大学的老图书馆里,陈列着马誉澂教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组建我国首个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于遵宏教授古稀之年带领团队研发大型煤气化技术,让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故事,生动阐释了“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
历史的回响,总在与时代的对话中焕发新生。上海大学青云楼里,邓中夏起草的《上海大学章程》中“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办学宗旨,与档案学研究生张子桐“播撒精神种子”的讲解初心交相辉映。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馆内,渔业发展专业研究生胡惠铭,从校友、赛艇名将陈士麟捐赠的赛艇里读懂了“勤朴忠实”的坚守。“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青年学子的感悟与行动,正是“校馆弦歌”动人的续章。他们从校史故事里汲取力量,把精神传承化作实际行动,让沉淀的历史与鲜活的青春同频共振,让古老的校训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这些矗立的建筑与馆舍不是孤立的地标,而是精神灯塔。它们承载着先辈的理想与守望,引导着一代代青年在回望中认清前路,在传承中坚定方向。当年轻的心灵与厚重的校史相遇,他们接过的不仅是知识的火种,也是家国的情怀、道义的力量与时代的担当。莘莘学子将在属于自己的岁月中,继续书写这片土地上不曾断绝、历久弥新的精神史诗。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文 李肇/制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