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庶心与自觉心
1914年,陈独秀先生作《爱国心与自觉心》,以“情”与“智”为切入点,向世人阐述了何以为爱、何以为国、何以自觉等观念,激荡起时人对民主国家的深度研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更是提出了国人应秉持何种爱国观这一时代之问。其后,李大钊先生写下《厌世心与自觉心》以回应《爱国心与自觉心》。他以“厌世”为反题,否定沉郁颓唐的消极情绪,试图唤起青年之自觉,鼓舞青年之志气,振奋青年之勇力。近日,在深入学习教育之中,我愈发意识到:身处家国昌盛的宏阔背景下,新时代青年要有敬庶心、自觉心,须识世事以致生平,如此方能勇立潮头,成为新时代的奉献者与开拓者。
何为敬庶心?历史大潮奔涌,涤尽旧尘,终还给我富强之国家。理解这一历史进程何以实现,正是长期以来共产党员精研深悟的目的所在。于青年而言,他们既是历史的参与者,更是创造者;是伟大变革的见证者,更是实践者。究竟何种力量指引着他们?在党的理论武装之下,他们又展现出怎样的集体特质?鲜血溅于身侧而面不改色,汗水浸透衣衫仍勤耕不辍——正是爱国心、治世心与敬庶心,铸就了青年可贵的精神风貌。那是对人民疾苦的感同身受,是对万家灯火的深情守望。新时代青年若不以敬庶之心走近群众,不能扎根基层破解难题,便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终将在时代洪流中迷失方向。因此,青年不察疾苦的思想要不得,不重调研的想法要不得。不从基层、不从根上看问题、谈问题,是永远做不成一件实事的。
何谓自觉心?青年是朝阳旭日,内心蕴含磅礴之力。青年同志心怀“国之大者”,锤炼“七种能力”,其实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具体呈现。谈“怎么做”,就必须先谈“因何做”,而在两者之间,还有一个“自觉做”的问题。在“自觉做”之前,须先有一颗自觉心。陈独秀先生说,“自觉心,分别之事实也”。李大钊先生言,“吾民今日之责,一面宜自觉近世国家之真意义,而改进其本质”,“一面宜自觉近世公民之新精神”。因怀敬庶心,故情为民所系,那么自觉心的内涵,就应该符合从认知层面到行动层面的转化。新时代的自觉心,是家国情怀与个人理想的同频,是国家大义与个人权益的共振。它督促当代青年,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用个人实践为时代命题书写答案。
何能识世事?青年人,需学会明眸观百态,不因乱花迷人眼。“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思一行,一俯一仰,不可大意,不可莽撞。青年人应于千丝万缕中理清脉络,在案牍劳形中永葆锐气。世界精彩,人间值得。但是,没有加倍的努力,换不来成功;没有敏锐的洞察,往往事倍功半。不可松懈,更不可盲动。青年人须践行知行合一,务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务必具备高效的执行力,务必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务必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能力,务必拥有长路长行长身行的能力。
何以致生平?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寄语青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这句话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历史的书页上,一代代青年写就各自的青年时代。这是一份用无数热血和汗水交出的青春答卷,我们应该有所学习,有所借鉴。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时代土壤,国家的强盛才能托起万家灯火。追思往昔,我们不能只在英雄故事前热泪盈眶,更要在先辈的精神中汲取力量。青年人,怀敬庶心,树自觉心,历世间事,既是对自我的期许,也是给伟大时代的最美回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立志成为那个最可爱的人。这是我辈应有的担当。
青年行实事,就是以青年之眼观照社会现实、以青年之足丈量祖国大地。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应用心赋情。青年信访干部,于我本身而言,是一种称谓,更是一份责任。只有让老百姓在一个个信访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才能让“两个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藏在每一封信访件的字里行间,藏在接访时的每一次倾心交流,藏在核查督处时的每一个承诺兑现。青年信访干部,怀敬庶心,树自觉心,历世间事,就不能不以身求表率,就不能不立身慰民情,要将自己的“工作论文”写在城市的街巷里弄,要用自己的努力纾尽市民的急难愁苦。郑燮说,“一枝一叶总关情”。我辈云,敬庶岂非等闲事,觉身方做执帆人。
(作者系上海市信访办公室团委书记李彦)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