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自动落锁何所致?记者实测三家品牌单车,探秘智能锁背后技术逻辑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据本报此前报道,记者向三家共享单车平台反映自动落锁的情况后,他们均推测其原因可能在于机械故障或用户误触“还车”按钮。近日,有媒体报道,除上述原因外,共享单车自动落锁可能与用户未扫码直接骑行他人未落锁车辆、平台超量投放或“一码多车”有关。针对共享单车自动锁车的各种原因猜测,10月17日,记者对市面上三家头部品牌的共享单车进行了实际操作。
情景一: 误触“还车”按钮致落锁?三种单车两种场景不同结果
目前,关于共享单车自动落锁的原因众说纷纭,且多为猜测。为了验证猜测的准确性,记者对三种共享单车在不同场景下的关锁功能展开了数次测试。
在未打开蓝牙的情况下,记者分别成功扫码开锁了美团、哈啰、青桔单车。在正常骑行的场景中,记者随后点击还车按钮,三家单车均无法关锁,但关锁提示存在区别。
骑行过程中,当记者尝试点击手机上的还车按钮时,美团单车页面显示“检测到车辆仍在移动,需将单车停稳后,再次尝试关锁”;而哈啰单车页面一直显示“关锁中”,但车辆仍能保持正常骑行,随后记者发现,页面提醒用户打开蓝牙,关锁成功率更高。按照提示打开蓝牙后,手机依旧显示“关锁中”,而骑行中的车辆并未实际落锁。按照同样流程操作下来,青桔单车在骑行状态下,强制还车也会关锁失败,其页面虽有“车辆未停稳,关锁失败”或“正在关锁,请稍等”等不同内容提示,但运动中的车辆实际并没有完成落锁。
骑行中强制还车美团单车的显示页面
骑行中强制还车时哈啰单车提示页面
骑行中青桔单车强制停车时页面提示
结合多次测试数辆共享单车发现,点击还车按钮不等于落锁,落锁只有在还车指令执行后才能完成。一旦车辆还在运动状态,还车指令便难以执行成功。而车辆保持静止时,则需区分不同的场景。
只有当车辆静止并在停车区域时,三种单车才能完成锁车指令。当记者在还车区域停下并点击还车按钮,不论车辆是否摆放整齐或摆放在划定的停车线框内或接下来是否继续骑行,三家单车均在三秒内完成关锁指令。
情景二: 未扫码直接骑行他人未落锁车辆?技术层面可实现超出临时关锁时长自动落锁
“用户骑行他人未落锁的车辆,前一用户后续关锁导致车辆锁死”被猜测认为是另一种原因。这一操作在技术层面是否能实现?
单车被骑走,前一位用户点击还车时提示页面
扫码打开车辆后骑行一段时间,不点击还车按钮并停放车辆,由另一人不扫码继续骑行一段距离后,记者点击还车按钮,手机页面会显示“网络异常,请稍后重试”,车辆无法落锁。若同样在不还车的状态下由另一人直接扫码骑行,记者页面会显示待支付信息,由另一人开启新的订单。
后一位用户扫码未落锁车辆后显示页面
记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均未遇到自动落锁情况。要探究自动落锁的深层原因,必须了解单车关锁背后的技术逻辑。目前,车辆和手机终端主要通过云平台进行连接管理,但智能锁及供电系统并未形成统一标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的陶娟和许继鹏在《共享单车锁具技术综述》中介绍了国内不同锁具控制系统的专利。譬如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锁嵌入GPRS和SIM卡,通过通信模块和定位模块,可与后台保持通信能力,及时将车辆位置和当前状态报送后台。
而车辆的通信和定位模块与手机不匹配的情况下,或在行驶状态下车辆自动落锁究竟能否实现?记者发现,远程自动落锁技术已申请为一项专利。专利申请人朱旭文在《一种共享单车智能锁的控制方法》中介绍,这套控制系统可通过检测智能锁到用户终端的距离来控制智能锁进入临时关锁状态,这样一来,可解决由于用户忘记结束骑行操作以及用户临时离开共享单车给用户带来的困扰。
其操作原理为:从处于开锁状态且静止状态的共享单车智能锁到用户终端之间的空间距离如果达到预设限定距离,则智能锁由开锁状态切换为临时关锁状态(物理关闭状态)。而当用户终端靠近,与智能锁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限定距离,自动向智能锁发送解除临时关锁指令,平台管理中心接收指令时,执行智能锁解除临时关锁的操作,车辆恢复为开锁状态。
而智能锁切换为临时关锁状态时,车辆同步计时,如果在预设限定时长内,没有检测到所述用户终端到智能锁之间的空间距离小于所述预设限定距离,则智能锁切换为关锁状态。在车辆处于临时关锁状态时,若用户通过APP手动向平台管理中心发送关锁指令或计时时长达到预设限定值后,平台管理中心也会执行关锁指令,控制智能锁切换为关锁状态。
对此,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的综合行政执法队分队长张宁表示,这种新技术催生于用户忘记关锁却不愿车辆继续计费的反馈。远程落锁可停止计费。
情景三: 超量投放?共享单车未备案率5%至10%
业内人士还推测,自动落锁或与超量投放有关,超量投放中的“一码多车”情况可能会引发系统误判,触发远程关锁。而据媒体报道,武汉等地都存在超量投放或“一码多车”的现象。
上海是否存在超量投放?为什么会存在“超量”这个问题?张宁介绍,超量是相对于要求投放的总量而言的。上海市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实行总量调控,目前对三家公司共享单车投放的总量要求是130万辆,基层执法人员定期通过扫码发现,路面上的确存在违规投放未备案车辆的情况。
“基本上,我们每次统计出来的备案率在90%至95%的范围内,譬如每个月扫5000辆,其中有200多辆没有备案。”但他指出,他在自己的执法区域内并未发现车辆存在“一码多车”的情况,不过不排除跨区域的车辆共用一张二维码的可能性。
2021年,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质量评价及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建立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质量评价制度。其中,运营车辆备案率和已备案注销车辆的清运及时程度属于评价指标。按照实施办法,在本市初次投放或者新增投放车辆的企业都要向市交通管理部门备案车辆投放方案。相关政府部门根据评价,会对企业的车辆投放数量进行动态调整。若企业未按照要求备案或投诉率较高,可能存在不合格的情况。考核时评分等级在不合格和合格范围,企业则要按要求减少投放车辆,若在良和优的范围,企业可增加投放车辆。
若企业未按规定备案、投放运营或者回收车辆,根据《上海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相关部门也可对其处以一至三万元的行政处罚。他进一步指出,目前,在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下,备案率相较以往有所上升,但由于企业回收处理共享单车的成本可能比罚款更高,共享单车未备案、回收清运的问题一直难以得到彻底解决。“现在没有治根的办法,只有通过基层执法人员或第三方人员的日常抽检,不断改善超量投放、道路阻塞等其他问题,但是执法成本很高。”
基层执法人员主要针对投放和备案情况进行监管,而共享单车企业运营中的违法行为等问题,由市交通委执法总队九支队专门执法。张宁介绍,共享单车的市场现在是供大于求,投放的车辆远超过用户需求,且投放区域不合理。结合三家公司的订单数据,大部分车辆只被使用一两次,15%的车辆一次都没有人使用,而使用5次的车辆占比不到5%。
在超量投放的情况下,共享单车自动落锁导致用户摔倒仍属小概率事件,据不完全统计,上海12345市民热线的相关投诉数量仅三十件。不过自动落锁导致用户摔倒引发的公共讨论仍有待解决。就全市层面是否存在“一码多车”的情况,以及是否能对相关技术数据实施监管,并实施精准化投放,截至发稿前,市交通委相关部门并未对此作出回应。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