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国际演艺大会开幕,上海“全球艺场”效应显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10月18日上午,融合了现代演艺形式和传统文化特色的醒狮表演,让全场嘉宾都举起了手机。以“链接·共识·机遇”为主题的第二十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演艺大会及国际对话,在激动人心的鼓点声中,于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正式开幕。于10月17日至10月20日举行的大会,吸引了全球约500家专业机构、约2000名业界代表到场,已跻身世界一流艺术节展梯队的艺术节,“全球艺场”集聚效应愈加显著。
助力演艺资源流通双循环
作为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艺术节国际演艺大会致力于助推国内外文化资源流通双循环,提升全球艺场集聚效应,将优质海外佳作“引进来”的同时,助推本土精品“走出去”。
开幕仪式前,多家国内外知名节展、艺术机构在大会现场签署9个项目合作协议。签约的9个项目,代表了不同的演艺资源合作方式,备受海内外嘉宾关注。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长三角和大湾区这两大经济活跃、文艺繁荣的城市群,在更多领域的合作步入纵深;同时,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中演演出院线、携程集团分别签署协议,在青年艺术家扶持、作品孵化及演出、社会力量支撑等方面将有深入合作,为文旅商体展的融合发展开拓更多可能;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还与梵克雅宝、皮娜·鲍什乌帕塔尔舞蹈剧场、英国伯乐艺术公司等艺术机构、知名品牌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未来两年,“梵克雅宝舞蹈映像”舞蹈节、皮娜·鲍什乌帕塔尔舞蹈剧场上海驻演以及一个国际顶级音乐项目,将先后落地上海,艺术节的全球演艺资源配置能力正持续发力。
在艺术节的平台助力下,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与华美协进社、西班牙伊贝阿特演艺推广公司与前滩31演艺中心、瑞士海燕芭蕾基金会和懿洲文化,也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推动海派文化走出去、海外优秀文化项目引进来,完成中外文化的高质量交流。
除了首批签约的项目之外,更多的合作意向也将在国际演艺大会达成。今年,包括连接着40余个国家约100个节庆的欧洲艺术节联盟在内,大量国际头部演艺机构齐聚前滩。10月18日至10月20日期间,他们将分别参加国际演艺大会举办的团组对接交流会、视频推介会、专场推介会和推介演出,向国际演艺界推介百余个特色项目。“精彩推介”加“精准洽谈”的双引擎模式,推进了全球演艺资源的高效链接。视频推介会评审团成员之一的ISPA国际表演艺术协会首席执行官大卫·贝尔,盛赞了艺术节国际演艺大会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能力,他表示,这样的方式能够“让项目方迅速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相当有实效”。
践行一流节展时代新使命
放眼国际,也深耕国内。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国家级演艺交流平台,也承担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文化战略、推动中国民营院团健康发展的重任。国际演艺大会正是体现这一成果的行业“晴雨表”。
今年,大会展厅设立100个国内外演艺机构自荐展台,全球故友新朋云集。除了包括前滩31演艺中心、演艺大世界、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在内的四大“特装展位”吸睛,15家粤港澳知名演艺机构和节展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机构联合展区”和12家演艺机构组成的“优秀上海民营院团联合展区”,同样人头攒动,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结合专场推介、展演、分会场联动等,大湾区文化和海派文化,正联手走向世界,一批来自海外的邀约在首日就已达成初步意向。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艺术节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区域文化合作和抱团出海“搭建了一座‘文化共通、情感共鸣、发展共赢’的桥梁”。
国际对话板块聚焦行业前沿热点,是演艺形态升级迭代的“风向标”。今年,国际对话以“智造新范式·共塑新生态”为核心命题,将举办主旨对话、团组对接交流会、AI+N工作坊、儿童剧专业平台研讨及工作坊、制作人对谈、法律实务沙龙等11场专业论坛。来自国际表演艺术协会、欧洲艺术节联盟、国家大剧院等顶尖文化机构代表及中外艺术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以创新视角探讨演艺发展新路径,共绘全球艺场新图景。
18日举行的主旨论坛,成为今年核心命题的承载场景。在AI已经成为全球潮流的当下,如何迎接AI对演艺界的挑战,积极利用AI赋能演艺创新,成为全球演艺行业高度聚焦的话题。世界剧院联盟主席、中国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在主旨演讲中阐述了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重要内涵,他说:“科技为艺术呈现注入无限动能,成为艺术创新的‘加速器’,帮助艺术突破传统形式,重塑表达边界;同时,艺术是技术迭代的‘需求引擎’,人们对艺术体验的多元需求推动了技术从‘标准化’向‘定制化’转型;而科技与艺术融合也构建了文化共享新模式,让艺术实现‘全球共享、深度互动’,为多元文明搭建起交流互鉴的‘数字桥梁’。”他还提出“尊重文明根基,以开放包容守护艺术之本”“秉持创新驱动,以科技赋能激活文化精髓”“探索最佳路径,以不竭动力促进长效发展”“深化全球合作,以协同之力凝聚发展共识”四点倡议,呼吁全球演艺界共筑全球“艺术+科技”协同共享的创新生态。
理论探讨不会止步于纸上谈兵。AI赋能、文旅融合等演艺发展新动向,大会都将提供一份生动鲜活的“上海样本”,供与会嘉宾观摩探讨。上海音乐厅、浦东美术馆、上海西岸都市旅游休闲街区,大会特别选择了这三个已经成为文化地标的“艺术+”机构,通过实地参访和沉浸观演,让嘉宾深入了解上海这座亚洲演艺之都的新探索——跻身世界一流节展梯队的艺术节,正努力打造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模式、新生态。
“艺术节不仅要成为优质演艺资源荟萃的平台,更要成为能引领世界演艺行业发展的排头兵,这是行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