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9年重返音乐厅,大提琴家秦立巍亮相艺术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项目,10月24日晚,享誉国际乐坛的华人大提琴家秦立巍,时隔9年重返上海音乐厅,以“C大调”为主题为观众呈现一场串起4个世纪的“音乐画展”。演出前一小时,他也和记者畅聊了自己的音乐人生。
这场音乐会,秦立巍携手钢琴家黄秋宁演绎巴赫、贝多芬、德门加和布里顿跨世纪的大提琴佳作,展现大提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音乐会吸引了大量资深乐迷前来。
2025年恰逢上海音乐厅建成95周年,秦立巍也带着“纯粹C大调”回归,这是一次阔别9年的重逢,城市的记忆和个人的成长,有了很多的交融。作为他童年聆听音乐、青年登台演出的起点,他说,上海音乐厅是他的人生烙印,“我回上海第一场音乐会就是在此举办的”。对于上海这座城市与音乐相关的痕迹,他都记忆犹新:“我走在复兴路上面,当然店面都变了,但是我觉得还是一样的,1350弄(记者注:上音人聚集的音苑小区)还是在那里,汾阳路依然会陪伴我的一生,不管我住在哪里”。也因为和上海的这诸多缘分,本场音乐会也被他视作一次“分享”,而非单纯的技巧展示。

本场音乐会精选了四部以C大调谱写的曲目,这一明亮而富有张力的调性,成为串联四个世纪音乐的纽带。关于为什么选择“C大调作品”,秦立巍说:“我想让大家看到,C大调只是一种写作方式,但在不同时期,这支‘笔’画出的作品是如此不同。”除此之外,他更愿意将这次的音乐会称之为一次“音乐画展”,被问及为何喜欢用绘画去形容曲目,他坦言这是因为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很多相通感受方式:“有时候你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颜色,不一定需要告诉你什么故事,你也会被打动,旋律和节奏打动人的方式也是一样的。”
此前,秦立巍在个人社交账号上晒出自己的“MBTI”人格是“E人”,现场记者问及对此如何看待,他认为自己会在很多情况下,变成不同的“人格”:“在舞台上演出的我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我不会说话,只会用音符和观众交流。”他表示自己的“MBTI”会随着曲目变化而改变:“古典音乐是抽象的,你听贝多芬时的心境,与听巴赫时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在这段音乐里测试出来的,肯定也和另一段乐谱里的情绪有所差别。”

在这次音乐会中,他不仅呈现了巴赫的复调圣殿,还有贝多芬的情感丰碑,更是加入了布里顿与德蒙加富有探索精神的现代创作,这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MBTI”的转变,更是大提琴艺术数百年的发展与传承。秦立巍称这样选曲的考量,一方面来自展现“大提琴与演奏家的联结”,另一方面是表现“音乐的旅程感”。在采访中,他表示自己也将用当下新的感受去演绎经典曲目,“我们是有一个责任,要把古典音乐和严肃音乐走出与时俱进的特色”,他将这样的改变和绘画艺术的发展结合起来比较说,“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艺术是一个全面性发展的行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