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吃饭自由”!这位胸外科青年医师为何深耕食管癌诊疗“辛苦赛道”
2025-10-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能顺畅吃一碗热饭、喝一口汤,对普通人是再寻常不过的日常,对食管癌患者来说,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期盼。”上周四,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诊室里,鲁铭副主任医师一边细细翻看胃镜报告,一边轻声感慨。

食管癌多与长期吃粗硬食物、喝烫饮、饮劣质白酒等习惯相关——患者要忍受进食梗阻的痛苦,治疗更是“难啃的硬骨头”:手术复杂、术后恢复漫长,堪称胸外科领域“又累又难”的赛道。而85后青年医师鲁铭,却主动向这份挑战靠拢:以精细微创技术破解高位食管癌诊疗难题,用全程精细化管理帮患者重获“好好吃饭”的能力,在少有人愿走的路上,默默践行着青年医者的担当。

 择“难”而进: 在“崎岖赛道”上扎稳深耕 

“胸外科选亚专业,就像选赛道,食管外科无疑是‘崎岖陡坡’。”鲁铭的比喻直白又贴切,“肺手术好比‘修剪枯枝’,切除病变后患者两天就能进食、恢复迅速;食管手术却要‘重建消化道森林’——既要精准切肿瘤,还得把胃完整游离、精心裁成‘管状胃’,再从腹腔小心翼翼拉至颈部,与剩余食管精准吻合。整台手术横跨胸、腹、颈三个部位,切口多、步骤繁,主刀医生常要弯腰数小时。”

更棘手的是术后管理的“持久战”。消化道重建后,患者需经历“禁食-肠外营养-流食-半流食-软食”的漫长恢复,任何环节疏忽,都可能引发吻合口瘘、反流等致命并发症。

“与此同时,临床80%以上患者,都有长期吃粗糙煎饼、喝滚烫羊汤、饮散装劣质白酒的习惯。”鲁铭坦言,这类患者家境多普通,术后恢复周期长、随访难度大,“但每当看到他们重新拿起碗筷顺畅进食,那种满足感,是任何荣誉都换不来的。”

患者送来的锦旗

别人眼中的“痛点”,在鲁铭看来却是“成长机遇”。“正因为赛道辛苦,年轻医生才有更多动手实践、快速成长的机会。”他主动承担协助主刀工作,从游离食管、清扫淋巴结,到术后换药、细致观察引流液变化,每一步都认真记录、反复琢磨。曾为钻研一种术后危险并发症,他连续3天驻守医院全程跟踪。

这份肯吃苦、善思考的劲头,让鲁铭快速成长。“能管好食管患者,就掌握了胸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的核心,这是‘以难促长’的进阶路。”鲁铭语气坚定。

“临床是科研的源头活水,科研是临床的有力翅膀,脱离临床的科研终究是‘空中楼阁’。”这是鲁铭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国家自然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主持人,他的每一项科研课题,都源自临床一线的“真问题”——深耕临床才能精准发现难题,把这些问题做精做深,小难题便成了有价值的科研方向。

 传薪授业: 做医学生的“引路明灯” 

除了临床与科研,鲁铭格外珍视“山东大学学生最喜爱带教老师”这一身份。“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光靠书本学不会真本领,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参与。”基于这一理念,他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把医学生当作“准医生”悉心培养。

门诊里,他让学生先独立问诊、写病历,再逐字逐句修改,细致讲解“为何要问这个问题”“病历书写的逻辑核心是什么”;病房中,他鼓励学生参与诊疗决策,用“患者术后发热,可能原因有哪些?该做哪些检查排查?”等问题引导主动思考;手术间里,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协助完成淋巴结清扫、缝合等基础操作,手把手教“持钳的力度”“缝合的间距”。

“鲁老师会耐心听我们的想法,哪怕说错了也不批评,只慢慢引导纠正。”研究生小李回忆,第一次上手术台时,自己紧张得双手发抖、握不稳器械。鲁铭没有催促,轻轻握住他的手示范:“左手扶镜要稳,视线跟着器械走;右手持钳要轻,别损伤组织。记住,每一步都关乎患者安全,沉稳比速度重要。”如今,小李已能独立完成简单腔镜操作,“是鲁老师给了我当医生的自信与底气”。

来到上海市肺科医院后,鲁铭仍未放下带教责任:通过线上会议,定期为山东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指导科研课题;抽时间回校带教手术、开展病例讨论。“医学进步要代代传承,我想把临床经验、踩过的‘坑’都传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好医生。”

从临床医学博士后到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从手术台的精准操作到科研室的反复攻关,再到三尺讲台的悉心带教,青年医师鲁铭用青春与坚守,在食管癌诊疗的“辛苦赛道”上走出了专属精彩。“只要能让更多患者重获‘吃饭自由’,这条赛道再辛苦,我也会一直走下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