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城市实验剧场,,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推出静安“智域漫游”展区
2025-10-28 专题

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静安“智域漫游”展区。

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国际科创社区,这一片位于南北高架与中环黄金“十字路口”的区域,既有建筑肌理与历史脉络保存完好的老工业厂房,又是市北高新产业的聚集地,在新型的智慧城市布局和老工业遗存的碰撞中,一场关于未来城市公共性的深度探索正在悄然进行。

青年报记者 李勤/文  受访者/图

漫游,在实地云间同时进行

这片场域曾回荡着工业时代的轰鸣,如今已跃升为汇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科创高地。近期,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静安展区“智域漫游”在静安市北国际科创社区启幕,展览将持续至12月24日。这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展览,更是一次为期两个月的、关于未来城市公共性的深度探索。

在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学术主持金江波与策展人张承龙的共同擘画下,展览以“智域”为思考框架,以“漫游”为体验方式,“智域漫游”巧妙地将整个区域化为一个巨大的“城市实验剧场”,邀请公众共同审视艺术、科技与历史三者间的奇妙化学反应。

市北国际科创社区及其周边地区,作为上海工业遗产与未来科创交汇的典型场域,为“智域漫游”提供了实验性的方案。展览通过艺术介入,将技术从工具升华为对话的媒介,让市民在参与中重新定义自身与城市的关系,并探索上海超大城市空间艺术化的静安范式。

展览的在地性实践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充分利用历史记忆的数字化转译。市北国际科创社区的工业遗迹(如老厂房、机械零件)被转化为数据生成的载体。这种转译并非简单怀旧,而是通过技术让历史获得“可编程性”,让市民在触摸过去的同时,成为未来叙事的共谋者。其次,积极鼓励社群行为的创造性反馈。市民可以用步行轨迹、语音输入,甚至消费数据参与作品演化。最后,有效促进城市议题的审美化提案。展览直面当下城市高密度城区的现实问题,通过艺术化想象提供柔性解决方案。

本次展览还与喜马拉雅达成深度合作,是一次科创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展区毗邻喜马拉雅总部,双方合作以声音为媒介,将线上内容与线下展览紧密结合。喜马拉雅为展览提供了全方位的线上支持,所有展区作品都将通过其云平台进行传播与演绎。

艺术,解码城市记忆的密钥

走进展区,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即刻上演。艺术家运用前沿技术,为工业遗迹赋予了新的生命。激光扫描让锈蚀的管道在墙上投射出流动的光影,沉睡的档案数据经由算法驱动,演变成变幻无穷的数字景观。这超越了单纯的视觉美化,是一场让历史变为可交互的创造性实践。观众不再是被动观看,而是通过自身的行动参与,成为激活城市记忆、共塑未来叙事的主动参与者。

本次展览汇聚二十余组作品,涵盖公共艺术、插画、城市家具等多种形态,动线设计层层递进,引导观众步入一场科技与艺术交织的漫游叙事。

从作为“漫游装置实验场”的B区启程,观众踏入一个科技与幻想交织的世界:《洄代新序》大胆打破时空壁垒,唐人与现代玻璃幕墙好奇对望,完成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共舞;《申兰絮语》邀请观众通过吹气与手势,让上海市花白玉兰在屏幕上绽放,继续深入,不妨驻足于悬吊于空中的《Space O奇异空间》,作品以流动的牛津布与光影构建出轻盈的梦境;《七步的叠态》则通过水相、莲池与琉璃态交织出一条可穿行的“水晶宫”通道,引导观众在行走中思考存在与意识的多维展开。

步入C区户外草坪,艺术装置与绿地景观相映成趣。《风的漫游》将无形之风化为可见的数据韵律;《管见之荡·循环新生》用钢铁与竹筒的巧妙嵌合,探讨着循环再生的永恒主题。

移步至A区的中庭天光下,“风起海上·绘见中国”插画项目为硬朗的工业遗产空间注入了感性的色彩。青年艺术家用画笔回应历史,将神话异兽、童年记忆与个人成长故事,烙印在曾经的厂房肌理之上。《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奇珍异兽在此苏醒,《大小勇敢家》与《星图稚梦》讲述着关于勇气与成长的细腻故事。浏览之余,观众也可以与《鼓点》《云朵回廊》等充满巧思的城市家具进行互动,亲身感受艺术如何无缝融入日常生活。

联动,构建城市创新共同体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开创性地构建了“1+5+N”的联动模式。它以喜马拉雅的声音算法艺术为核心,联动市北高新园区内五大前沿科技展馆,并结合多场美育公教活动,共同编织了一个名为“云数智链”的展示与体验网络。

这一模式彻底打破了艺术与科技的边界。观众可以在欣赏算法生成的艺术作品后,移步至联动科技馆,直观了解其背后的AI、区块链等技术原理。艺术激发了公众对科技的好奇,科技则为艺术提供了全新的表达维度,二者共同催化,使艺术季升级为一个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平台。

漫游的终章,在喜马拉雅企业楼内,观众将迎来一个充满回响的终点。全球采集的声音数据流,经过聚焦于本地的算法提纯,被转化为一件根植于静安土壤的艺术作品。它生动地诠释了展览的深层追求,在技术全球化的时代,如何让数字文明滋养而非湮没独特的地方个性。

离开展览,观众带走的或许不是某件具体作品的印象,而是一种观念的启迪:未来智慧城市最珍贵的算力,永远是情感的温度与对集体记忆的守护。

青年报记者 李勤/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