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秋意正浓,来“晒书”吧
2025-10-2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世说新语》里有个有趣的“晒书”故事。东晋名士郝隆,在七月七日这天,看到邻居们都在晒绫罗绸缎,他却走到院子里,袒胸露腹躺在阳光下。别人问他做什么,他悠然答道:“我晒书。”

这个回答实在妙极。郝隆自信满腹经纶,学问都在“肚子里”,不需要靠外在的竹帛来证明。他这种看似随性的举动,其实是在说:真正值得晒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其实晒书这个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从东汉“七月七,曝经书”的记载,到唐宋文人的风雅集会,晒书不仅是防虫防潮的实用需求,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古人在阳光下摊开典籍,就像在晾晒自己的精神财富。

那么问题来了: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晒书?

最近,上海金山的一场“晒书大会”或许给了我们答案。和古代不同,这里的晒书不再是简单地把书搬出来晒太阳,而是让古籍“活”了起来——读者可以亲手体验古籍修复,孩子们能用拓印技艺把石刻诗词带回家。当指尖触碰到这些古老的技艺,历史就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了可感可知的体验。

有意思的是,今天的年轻人其实比古人更爱“晒”。朋友圈里晒美食、晒旅行、晒体验,这种分享的冲动,和当年郝隆“晒肚皮”的初衷何其相似——都是在寻找认同,表达自我。金山活动现场,年轻人把亲手制作的线装书、拓印作品晒到朋友圈,这不正是古老晒书传统在数字时代的新生吗?

其实,晒书从来不只是晒书本身。古人晒的是藏书,我们晒的是体验;古人晒的是学识,我们晒的是对传统的热情。形式在变,但内核未变——那是对知识的珍视,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或许,这就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不是把它供在神坛上,而是让它走进生活,成为我们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一部分。让古籍在阳光下呼吸,让经典在体验中重生——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晒书”最美好的回应。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