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园区开书店是种什么体验?临港创业青年这样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从在临港生活,到在临港园区开一家‘书店+博物馆’文化空间,这家书店是我们与临港共同成长的见证。”近日,在临港“她”创联盟分享环节,联盟联合主理人、上海字里行间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文娟,分享了她在临港园区开器山书局的故事,也揭开了这家“书店+博物馆”复合空间背后的温暖。

□ 在临港园区打造一方文化空间 □
曹文娟与临港的缘分始于2015年,当时她因为先生在临港高校工作,便随家人一同来到临港。“2019年底,临港科技城园区需要文化配套,我们觉得这是个好契机,再加上以前就有个做博物馆的想法。”曹文娟说,既然做博物馆难度大,不如将书店与博物馆的功能结合,打造一个既有书籍香气,又能展示老物件、传递文化的特色空间。这家让人期待的书店在2021年开业,定位为服务整个临港区域。
为了丰富临港青年的文化生活,曹文娟积极对接临港高校资源,与上海建桥学院的老师合作举办版画创作体验活动以及陶艺展,还展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园区居民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店内书籍种类也精心挑选,涵盖儿童阅读、历史、人文、生活等类别,既满足家庭亲子阅读需求,也贴合园区年轻人对人文社科类书籍的偏好,成为不少家长带娃的“周末好去处”。
“园区里的常客,午休时会来喝杯咖啡、看看书,熟了之后就像朋友一样打招呼。很多年轻爸妈来园区上班时,会来店内借一本绘本书,过几天再还,很方便。”曹文娟笑着说,书店早已不是单纯的选书场所,而是园区居民的“文化客厅”。亲子读书会、陶艺体验、生肖版画制作等活动轮番上演,其中陶艺活动格外抢手。
谈及书店经营,临港园区对文化产业的租金、物业费减免,也给了她不少支持。经营书店让她找到了平衡点,既能发挥自身兴趣,又能为临港社区搭建一个文化艺术空间。
□ 多方支持下的临港创业生态 □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部长、妇工委主任蒋静表示,临港“她创联盟”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枢纽,更是帮助女性创业者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重点、洞察产业趋势的“指南针”。
“联盟里有做音乐培训、传统文化讲座,我们已经联动过好几次,一起办亲子艺术活动,既丰富了书店的内容,也帮她们拓展了客源。”曹文娟说,希望能和更多临港创业青年一起,为这片区域的文化生活注入更多活力。
临港新片区企业服务中心林雪在近日活动中对楼宇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清晰解读,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倾斜,为创业者选择赛道、落地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此外,临港集团郭金晶就近期推出的“超级个体288行动”方案进行了分享,该方案提供的“零成本”创业空间及全方位支持,正是区域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具体体现,也为联盟成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从随迁家属到文化创业者,曹文娟在临港园区的书店里,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用一本书、一场活动、一个空间,温暖了无数临港人的日常。在她看来,看着书店里的安静读书的读者和感受艺术氛围的参观者,看着临港一天天变得更热闹、更有文化气息,就觉得所有的投入都值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