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勒比岛国而来、从深山而来,上师大“小叶子”多元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在即,上海师范大学81位志愿者“小叶子”整装出征,他们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成长背景下,带着同样的热忱与担当,在进博舞台上演绎多元风采,传递青年的开放姿态。从加勒比岛国多米尼克而来、从深山而来,他们将以多元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 以志愿之名,做中国故事的国际传声者 ◆
“大家好,我是马天乐,来自加勒比岛国多米尼克。我和中国的缘分,早在我的两位哥哥来中国时便已经搭建。”作为进博会国际志愿者代表,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马天乐在上海师范大学第八届进博会志愿者出征仪式上的发言,充满对中国的真挚情感。

他的哥哥曾在中国学习生活,那些关于中国丰富文化、友善人民的讲述,让他在心里勾勒出“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中国模样,想亲自来中国看看的梦想深深扎根。如今梦想成真,在上海的学习生活之余,弄堂里的烟火气、城市的包容温暖,让他倍感亲切,而上海师大更成了他“第二个家”。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知识,还交到许多好朋友,我们一起学汉语、分享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身边每一个可爱的人,都让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正是这份来自城市与校园的温度,让他愈发坚定了要为中外交流贡献力量的想法。
“我想成为进博会的一份子,和上海充满活力的朋友们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怀着这份热忱,马天乐主动报名成为进博会志愿者。在他眼中,进博会不仅是全球经贸盛会,更是中外友谊联结的桥梁。
“作为一名多米尼克学生,我感到非常自豪能够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特别是因为我知道多米尼克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这使我强烈地感受到我的国家与中国的联系,我也很期待看到这种合作如何为双方创造新的机遇。”在进博会志愿者岗位上,他将通过积极学习、观察并分享关于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想法,更好地发挥作用。他期待,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份温暖,以国际使者的身份讲好中国故事,也祝愿进博会圆满成功,“希望更多人能像我一样,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今年是上海师范大学首度有国际学生志愿者亮相进博会。来自泰国的陈泰平就读于汉语言专业,她将担任小语种志愿者,充分发挥泰、中、英三语优势,提前深入了解展会与各国文化礼仪。来自俄罗斯的斯巴达克正在上师大攻读金融专业硕士,进博会志愿者身份让他更好地发挥专业和语言优势,期待彰显国际青年在全球交流合作中的担当。
◆ 从深山到进博,彝族学子不忘“桥梁”初心 ◆
“在我看来,桥不只是跨过高山大河的建筑,更是连接不同地方、促进交流与发展的纽带”,上海师大的贵州彝族学子赵从杨说。她对“桥梁”最直观的感受,源于家乡刚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峡谷大桥。

“作为一名贵州学子,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家乡,更想做好传递先进科技与发展理念的桥梁。”今年,赵从杨报名成为本届进博会志愿者。借助进博会这一国际舞台,她立志向各国观众讲述自己关于“桥”的故事:家乡的花江峡谷大桥,是代表中国基建顶尖水平的物理之桥;而进博会,则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开放之桥。
这份对“桥”的理解,在她参与科创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今年夏天,赵从杨以队长身份,带领团队参加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人工智能赛道,他们深入江西吉安遂川县,踩着田埂走访古村落,围坐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身旁,听老手艺人诉说学习绝活故事,一点点将当地的民俗韵味、手艺温度与新潮AI技术相融合,最终打磨出集“红色”“绿色”“古色”于一体的文旅IP形象。正是这次“挑战”经历,让她真正读懂:“桥”从来不只是钢筋水泥的模样,更可以是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
“我还想把贵州的发展故事带进上海,也要把开放的理念带回贵州,做两地交流的青春使者。”从花江峡谷到黄浦江畔,从深山女孩到国际志愿者,这条跨越千里的成长轨迹,既见证了中国年轻一代借助国家发展机遇实现梦想的历程,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以智慧与行动,让世界看见更立体、生动的中国故事的担当。
四海青年聚进博,青春使命共担当。上海师大的“小叶子”怀揣着同样的青春担当,誓在进博会上共同书写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青春篇章。
※ 彩蛋——专属装备开箱 ※
今年,上海师范大学“小叶子”装备开箱了。以数字“8”为设计元素,融入进博会吉祥物“进宝”、师大加油兔以及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等元素,展现上海师大历史底蕴和教育理念与进博会“开放、共享”的精神。

纪念徽章以师大四季为主题,寓意着上海师范大学走过的71个春华秋实,配套帆布袋、行李牌及颈枕,蕴含着学校对志愿者的祝福,为进博会增添了独特的文化色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