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请假看病”到“午休就医”!上海这样织密家门口健康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图
“以前颈椎疼要请假去大医院排队,现在午休步行5分钟就能做针灸,太方便了。”在徐汇区龙华西岸数字谷附近互联网企业工作的李女士坦言。因长期伏案,她患上颈椎病却苦于就医耗时久未系统治疗,直到数字谷服务站开设,她通过午间门诊接受针灸结合中药熏蒸治疗,仅两周症状便明显缓解。该站点还联合楼宇物业推出“白领健康讲堂”,每月围绕颈肩保健、亚健康调理等主题开展活动。
医疗服务的温度,正藏在“家门口”的便捷与专业中。10月31日下午,记者跟随市卫健委实地采访中了解到,2025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社区康复中心、护理中心、门诊手术室及中医药特色巡诊站点建设,不断夯实医疗服务网底。其中,作为中心城区的徐汇区积极响应,结合区域实际创新实践,不仅实现基层医疗服务能级跃升,更精准对接包括白领在内的各类人群需求,让“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型理念落地生根。
织就全域覆盖的基层医疗服务网
2025年,上海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按下“加速键”,一批民生医疗项目接连落地。截至目前,全市新增10家社区康复中心,累计达153家;新增66家社区护理中心,累计达158家;首批60家社区标准化门诊手术室建成投用,三大服务阵地实现覆盖面与服务质效双提升。

在社区康复领域,标准化建设成为核心抓手。各康复中心均规范设置康复医学科,组建由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构成的专业团队,配备康复机器人、天轨系统等智能化设备,融合中西医适宜技术,构建起“住院-门诊-站点-居家”相衔接的康复服务体系。除常见病、多发病康复服务外,儿童康复、卒中后康复、心脏康复等特色项目持续丰富,切实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社区护理服务则形成“1+N+X”特色体系。在皮肤护理、营养护理等8类26项基本护理基础上,PICC维护、伤口造口护理、安宁疗护、心理护理等专科服务全面铺开,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照护。
门诊手术室建设同样坚持标准先行。市卫健委出台的建设指引明确硬件配置与人员要求,每家手术室平均配备2名外科医生及至少1名专业护士,配齐手术无影灯、急救药品等设备,并通过医联体上级专家下沉带教提升技术水平,目前已能常规开展清创缝合、拔甲、浅表肿物切除等便民小手术。
中医药服务同步发力,成为社区医疗的“暖心名片”。自2022年起,中医药特色巡诊站点建设连续四年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累计建成233家,其中27家村卫生室。这些站点以“同质化、特色化、模块化、协同化”为原则,不仅配备中医骨干医师与特色设备,更创新“五个一”服务模式,通过专家下沉、延时门诊、楼宇服务等形式,将中药饮片、针灸、拔罐等服务送到居民身边。

白领健康服务打造职场“健康驿站”
紧跟市级部署,徐汇区结合区域特点推进医疗服务升级,2025年新增2家社区康复中心、2家护理中心、2家标准化门诊手术室,累计数量分别达9家、9家、2家,实现全区康复、护理、外科功能全覆盖。同时,建成19家中医药特色巡诊站点,形成“一院一特色、一站一品牌”的服务格局。
针对辖区商务楼宇密集、白领人群集中的特点,徐汇区创新推出“楼宇医疗服务”模式,精准破解职场人就医难题。
记者看到,其中龙华西岸数字谷服务站作为典型代表,专门开设失眠、肩周炎、颈椎病等特色专病门诊,配备体质辨识仪、舌诊仪等智能设备,为白领提供精准诊疗。
斜土滨江服务站则推出“午间康复套餐”,针对鼠标手、腰椎病等职业伤病提供定制康复方案,配备专业康复师指导功能训练,结合三伏贴、养生茶饮等中医药服务,成为周边商圈白领的“健康充电站”。2025年以来,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待的白领患者同比增长超40%,中医非药物疗法在白领群体中的使用率达35%。
徐汇区的医疗服务创新不止于白领群体。在居民聚集区,中医药站点融入“生活盒子”,与社区食堂、文体中心联动,推出节气药膳、养生功法教学等服务;在小区周边,通过“中医健康汇客厅”开展专家巡诊与健康管理活动。
精准服务换来了群众满意度的提升。数据显示,徐汇区社区康复与护理就诊人数年增长率超50%,中医药站点就诊人次同比增长超30%,中医诊疗占比达70%。其中,华泾社区的“脑瘫儿童链式康复”服务20余年来接诊全国患儿3000余人,康健社区“安宁疗护”成为全国标杆,漕河泾社区“智慧居家护理”获评国家级案例。

从市级统筹到区级创新,上海社区卫生服务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深度转型。市卫健委表示,未来将持续扩大服务覆盖范围,衔接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推动社区医疗从“有”向“优”升级。
徐汇区则计划进一步深化跨部门协同,推动医疗服务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一方面继续推进三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同质化水平;另一方面拓展中医药服务场景,在更多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布局特色站点,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5分钟家门口服务圈”。同时,持续收集居民建议,将“问计于民”贯穿服务升级全过程,让“家门口”的医疗服务更贴心、更专业。
从儿童到老人,从居民到白领,上海正以社区为支点,用精准、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健康上海建设筑牢基层根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