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青年传薪者|滚灯灯火耀青春
2025-11-01 青年

奉贤滚灯的灯火从未熄灭。七百年前,奉贤先民以舞动竹编滚灯来祈求水患平息;七百年后,05后女孩傅星悦以青春舞姿,让“百灯之首”在年轻群体中焕发生机,让这盏灯在新时代长明。

青年报记者 刘秦春/文  施培琦/图

  初燃  

竹编灯里的七百年回响

傅星悦是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大一新生,2007年出生的她8岁就接触了滚灯表演。中学秋游时,她还参与过竹编小滚灯的手工制作,那时她对滚灯的印象只是一个由竹条制作而成的小球,她觉得非常有趣,就像个小玩具一样。

真正让她对滚灯产生兴趣的,是2016年父母参与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他们随团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同行的滚灯演员表演了奉贤滚灯。“我看到新闻里播出他们在比利时演出的画面,才产生了滚灯走出国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傅星悦说。

虽然父母并非专业的滚灯演员,但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他们曾跟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滚灯(奉贤滚灯)代表性传承人徐思燕——也就是傅星悦现在的“师爷”学习、编排和表演过滚灯,这也让滚灯在傅星悦心里早早埋下了种子。

奉贤滚灯流传于上海市奉贤区西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每逢奉贤各镇灯会、节庆或者庆丰收之日,庆贺活动都以舞滚灯为主。滚灯体积大,在人群拥挤的地方,只要滚灯舞动,围观人群就马上闪到两边,为后面的出灯队让出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因此,滚灯被民间称为“百灯之首”“灯中之王”。

最吸引傅星悦的是,滚灯里类似“蜘蛛放丝”这样的高难度动作——演员用牙齿叼着灯上的竹条旋转,令人叹为观止。2018年,她正式跟随奉贤区文化馆创作部主任、奉贤区滚灯协会副会长、奉贤滚灯区级传承人胡莎莎学习滚灯。她不仅学会了转球、抓举等滚灯表演动作,更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感受到了滚灯的独特魅力。

傅星悦(左)和她的老师胡莎莎。

  不熄  

排练场上的灯火守护

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胡莎莎擅长以舞蹈赋予滚灯新的生命力。她创作的《烟雨流金》在全网播放量破百万,由她主讲的《滚灯人的心愿》还登上了央视非遗公开课。她始终认为,非遗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要与群众共创,因此她非常注重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传承。

据胡莎莎介绍,傅星悦所在的奉贤区文化馆群贤艺术团少儿舞蹈团多数队员都是在奉贤土生土长的孩子:“他们在初步接触滚灯的时候,还有点懵懵懂懂。训练时,老师会普及滚灯的知识,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滚灯,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用创新的形式去演绎滚灯。”

“胡老师在教学时是非常严厉的,抠动作抠得非常细,要求每一个动作都做到位,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才非常好。”令傅星悦印象最深刻的是跟着胡莎莎以及其他20多名小伙伴一起排练滚灯作品《嬉冬》,为“小舞蹈家”全国总决赛做准备。

奉贤滚灯以12根毛竹片条扎制,分大、中、小三种规格。灯体主要由外球和内球两部分组成,内球固定在外球体中心,内装蜡烛,大球体还装有一只铁转销。以红布包裹内球的灯称为“文灯”,黑布包裹内球的则称为“武灯”。演出时一般会做出抱耍、掷推、扛舞、系绳旋转甩动之类的动作,也有的利用球灯或花灯进行技巧和歌舞表演。

傅星悦和同伴每人都需要操控一个滚灯做的“雪球”。“最大的滚灯要装进一个人,去外地参赛运输得用卡车,不然根本装不下。”她笑着说。排练过程也不轻松,道具重,圆形结构在抛接时极难控制。“如果不放稳就会滚走,影响视觉效果。”更考验的是演员之间的配合,“两个人配合不好,球就接不住。”她说。

排练时正值夏天,为了呈现作品“冬天”的氛围,小演员要戴围巾、穿冬天的厚衣服排练,常常“跳舞跳到浑身湿透”,体力消耗非常大,但她从未想过放弃:“所有人都在为比赛全力以赴,干劲十足,我自然也不能掉队。”最终,他们获得了那年比赛的群舞组金奖。

  传递  

用不灭的灯火讲青春故事

如今,傅星悦的角色正从表演者转向传播者。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她用自己的方式传播滚灯文化。在艺考时,她自编了一段五六百字的滚灯介绍,作为模拟主持的备考内容。“奉贤滚灯是非遗,题材特别,还能顺便宣传下。”为了应考,她查阅了不少资料,还特地请教了奉贤区文化馆馆长张鲁一,“把专业术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也是种挑战。”

对于奉贤滚灯的各种动作套路,傅星悦信手拈来,传统大滚灯有缠腰、白鹤生蛋、鲤鱼卷水草等,集中跳、爬、蹿、转、旋、腾、跃、甩等多种肢体语言,中滚灯和小滚灯也有各自不同的代表动作,各种套路组合成了各种形态的民间滚灯舞。

其中,傅星悦最喜欢的“缠腰”“蜘蛛放丝”等十多套大滚灯动作集旋、跃等多种技巧于一体,别有神采;“彩云拱月”“嫦娥盘头”等中滚灯动作与“小花”“甩手”等小滚灯动作相配合,使滚灯表演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动人风貌。

傅星悦发现有不少同龄人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所以她计划未来在滚灯表演中融入更多年轻人喜欢的元素,比如结合短视频,甚至机器人表演,“如果年轻人觉得新鲜,就愿意看、愿意学。”刚刚踏入大学结束军训的她,希望大学期间能加入相关社团,或策划校园展演,“有机会的话,我想展示滚灯的魅力。”

谈及“传承人”的身份,她语气坚定:“作为土生土长的奉贤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滚灯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她不追求华丽的头衔,只希望做“传递者”——从师爷徐思燕,到张鲁一、胡莎莎老师,再到她,这条传承的线不能断。一个05后女孩,让七百年的灯火,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生生不息。

青年报记者 刘秦春/文 施培琦/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