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身经百战”的华政“小叶子”,在进博续写青春故事
2025-11-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 受访者/图

如何成为一名“小叶子”?“小叶子”有哪些技能履历?连续三年设计文创徽章、三年参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四年全勤参加进博会......华东政法大学的“小叶子”们在专业领域之外拥有着不同的人生体验。他们虽不具备“神通”,却都“身经百战”。两天之后,他们将在进博会焕新传递志愿精神。

 □ 徽章作信写满三载进博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临近,一份专属于华东政法大学进博会志愿者“小叶子”的特殊礼物已打磨成型。徽章设计者刘迦懿已经连续三年为华政“小叶子”们打造承载心意的专属徽章。

三年时光里,刘迦懿与进博的联结从初遇走向深耕,她始终以专注与热忱,将对进博会的理解、对志愿者精神的感悟,融入每一次创作。“这不是设计,是我写给进博的‘三封信’。”刘迦懿的这句话,道尽了三年创作的初心:那些凝结在徽章里的巧思与温度,早已超越图案本身,成为她与进博会岁岁相守、共同成长的深情注脚,也让这些徽章自开始就收获了“小叶子”们的满心喜爱。

在刘迦懿写给进博的三封“信”里,第一枚徽章是最稚嫩却也最赤诚的一封——这封“信”的“字句”,藏着进博会吉祥物“进宝”的灵动,包裹着华政松江校区明珠楼钟楼的厚重,点缀着象征上海开路先锋精神的白玉兰,还带着上海小笼包的烟火气,每一个元素都像她为初遇的进博,认真写下的注记。提起这封“初信”,刘迦懿总会笑着坦言:“现在看,这三枚徽章就像刚学步的孩子,不管是色彩搭配还是元素融合,都透着青涩。”

次年设计的“四季拼图徽章”不再是她与进博初遇时的青涩尝试,而是带着对“如何更好对话进博”的思考,反复打磨出的探索之作。

回忆起这枚徽章的诞生,刘迦懿坦言:“它就像一个在不断试错中成长的学生,前后改版有四五次,小到线条的弧度、元素的排布,大到整体风格的定调,细节调整多得数不清。”

今年举办第八届进博会,刘迦懿为这封“信”的落笔增加了挑战。设计以“EIGHT”五个字母为基础,同时需将华政建筑的独特轮廓与进宝的灵动形象自然融入其中。这套徽章,是她留给进博的“毕业致谢”,更是递给未来“小叶子”的温柔寄语。

徽章是冷的金属,记忆却是暖的温度。刘迦懿用三年时光,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一点点熔铸成能别在胸口、带向生活的温暖故事。

 □ 三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奔向国际舞台 □ 

从新疆兵团到进博会,从西部基层到国际舞台,任逸飞的志愿服务从未止步。作为华东政法大学2025级税务专业的研究生,他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服务三年,脚踏黄沙。如今,他以“进博小叶子”的身份再度出发,即将奔赴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服务一线。

三年前,大学毕业的任逸飞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新疆的三年里,他走进基层财政部门、社区和学校,用专业知识服务群众,参与扶贫调研、政策宣传、教育帮扶等志愿活动。寒来暑往,他在大漠深处播撒希望,也在奉献中汲取力量。

如今的任逸飞,成为了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志愿者。他的岗位在食品展区重要采购商选品会及采购商长廊服务组,主要负责对接重要采购商、协助选品洽谈、维护长廊秩序与服务体验。

“这个岗位让我重新找到了‘连接’的意义。”提及对志愿服务最真切的理解时他说,“专业决定我们能走多快,温度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面对来自全球的采购商与展商,他不仅需要用专业的态度提供现场协助,更要以法商交融的思维理解规则、保障公平,展现中国开放、法治、友好的国际形象。作为税务专业的研究生,他希望一直将“法治思维”融入志愿实践中——既讲效率,也守底线;既重专业,也传温度。

 □ 四年“老叶子”接力带队“小叶子” □ 

王俏儿与进博会的缘分,始于大一。进入大学后,她便经常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在其中一次志愿服务过程中,她结识了一位二年级“小叶子”。对方热情地向她讲述了进博会的故事,并将自己的“一年级生”徽章赠予她。怀揣着对进博会的憧憬,王俏儿随后也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叶子”。接下来四年,她年年如约而至,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届全勤小叶子”。

接过“老叶子”传过的接力棒,王俏儿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将温暖与力量传递给“新叶子”。在第七届进博会上,她承担起学校进博志愿服务队临时党支部负责人工作,组织开展班车微党课,带头学习理论知识,将所学转化为服务进博的生动实践。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对场馆更加熟悉,处理各项事务也更加得心应手。”这是她四年入选“小叶子”总结出来的经验。在第八届进博会的巡馆定向越野中,当同组其他小叶子们还在疑惑的时候,她已脱口而出“这个点位在0米层,那个在办公楼B”“去这里应该从16米层走,0米层走不通”。面对十二个分散且隐藏较深的点位,她凭借过往经验迅速判断路线,带领同组成员在一个半小时内打卡十处。

在她看来,进博会是青年成长的课堂,更是责任的磨砺场。从最初的好奇,到现在的笃定,她学会了如何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热情,也懂得了传承的意义。“同组的小叶子都说,要不是我带路,可能要走很多冤枉路。”她笑着回忆。

过往三届进博会的服务经历中,王俏儿不断在不同岗位间汲取经验,探索将专业背景与志愿服务相融合的路径。“我在展会上看到的不只是展品和交易,更是中国开放的姿态和法治的力量。”第七届进博会期间,她陪同律师穿梭展馆、走访展商,日行三万步;在繁忙的巡馆任务之外,她还协助市司法局进行宣传通讯工作,常常伏案撰稿至凌晨一点,清晨四五点又整理行囊、准备出发。五天的高强度“连轴转”,她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奉献”二字的理解。“虽然辛苦,但这是值得的。”她说,“每写下一行文字,都是在记录法治力量助力进博的过程。”

在和律师巡馆的过程中,王俏儿也碰到了一位与展商产生劳务报酬纠纷前来求助的翻译人员。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她在引导对方前往调解室的过程中耐心安抚他的情绪,结合律师的专业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对方理清思路、了解自身的维权途径。在这一经历中,她愈发感受到了法律人在志愿服务中的责任和温度,“那一刻我更加确信,法律不仅是规则,更是理解与关怀。”

“小叶子”身份虽然可能仅仅只是他们人生履历中的冰山一角,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三人各自与进博共生的记忆,将在每一个崭新的十一月里,悄悄生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