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叶子”到“进博人”:与进博共青春,为开放筑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第八届进博会进入最后的倒计时,一群年轻的“进博人”正为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全力冲刺。他们中,有人是指尖划过万千证件的“入场守护者”,有人是跨越时差连接中外的“国家展筑梦人”,有人是穿梭于展台间的“运营多面手”,还有人是见证全球新药落地的“医疗赛道同行者”。而他们还曾有过同一个名字:进博“小叶子”。
从首届进博至今,目前已有超过20名曾经的“小叶子”成为了正式的“进博人”,工作在进博局和国家会展中心的各个岗位上。从志愿岗位到职业骨干,年轻的他们与进博共成长,为增亮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底色,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入场守护者”罗宇
两届“小叶子”三年志愿西部,“服务”始终刻在心里

每天打开电脑,罗宇的界面在证件系统、信息表格、微信与邮件间频繁切换,屏幕上 满是登记信息与咨询问题。作为刚刚入职国家会展中心、首次独立经手证件办理工作的“新人”,罗宇不敢懈怠。在前辈的指导下,通过比对往届留档、现场分条核点、按批次复核数据,力求信息录入与证件发放零差错,用严谨筑牢盛会的“入口防线”。
毕业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罗宇曾连续做过两届“小叶子”。第二届进博会时,他在天桥指引岗,每天举着指引牌重复上千遍“您好,往这边走”。让他至今难忘的是一位外国展商,在前一日接受指引帮助后,次日特意折返,不仅准确叫出罗宇的名字,还递上定制徽章道谢。这份跨越国界的温暖,让他读懂志愿意义:“一句指引、一次等待,都能成为情感纽带。”于是第三届进博会招募时,他又第一时间报名,在场馆8米层接驳车指引点服务,对展会服务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2022年毕业季,当同学选择留在大城市从事专业对口的会展行业时,罗宇却选择了报名西部计划,远赴新疆克拉玛依开展服务,一去就是三年。他说,老家在四川凉山,曾经也受到过帮扶,所以很想回馈这份温暖。
在克拉玛依市上海对口支援指挥部,他是“全能辅助”:对接帮扶项目、撰写党建文稿、保障援疆干部生活。三年间,他见证上海医疗资源下沉社区、援疆老师培育学生、产业项目落地,对“服务”有了更深理解——不止完成分内事,更要用真心传递温暖。
去年,结束西部计划服务的罗宇选择回到上海,带着会展专业的初心与服务经验,成功入职国家会展中心运营中心,用自己的方式,继续守护这场热爱的盛会。
看着眼前活力满满的第八届“小叶子”,罗宇说,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偶尔会主动上前,跟“小叶子”分享避坑经验:“核对信息时多注意展商的证件有效期”“遇到突发情况别慌,先联系现场协调员”,语气里满是过来人的耐心。休息时,他偶尔也会翻看当年的“小叶子”合影,照片里的自己青涩稚嫩,却眼神坚定。“从西部到进博,我服务协作的角色从国内转向国际,但热爱与坚守从未改变,愿为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罗宇说。
“医疗赛道同行者”高萌
从新手到行家,陪伴一个个“进博宝宝”落地中国

从清晨踏入四叶草,高萌的脚步就没停过:这边刚为展商协调好申请证件遇到的问题,紧接着与会务老师核对展区专委会活动的细节,微信上还时不时弹出老展商咨询第九届进博会参展的消息。
就在前几天,在医疗展区工作的她,刚刚陪同领导接待了一家跨国生物医药企业,从第八届展台的具体规划设置,到第九届计划重点展示的创新药品,双方来来回回沟通,仅会议纪要就记了满满四页纸。“医疗展区有很多‘全勤生’和‘回头客’,他们信任进博会这个平台,我们一定要把服务做细致。”
这些年,高萌看着全球新药借进博会“东风”落地中国,自己也从只会核对展商信息的“新手”,成长为能主动询问新药审评进度的“熟手”,“每次听说新药从‘展台样品’变‘救命药’,都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
高萌与进博的缘分始于2018年的首届盛会。当时还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读会展专业的她,被分到消费品展区,兼顾接待与证件分发。在与全球展商、观众的交流中,她真切意识到:“进博不只是交易平台,更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
这份感知让她志愿结束仅一个月,又以实习生身份再度服务进博,最后成功入职。刚负责医疗展区工作时,高萌连有些药名都读不顺,面对专业术语常一头雾水。为跟上节奏,她把每一次对接当学习:跟着前辈参加行业会议、向展商请教药品知识、业余研究审评政策。久而久之,她从“门外汉”变成能与展商顺畅沟通的“行内人”,用八年完成从“会展新人”到“行业通”的蜕变。
这些年,她见证了诸多“进博故事”:美敦力心脏起搏器迭代升级、司美格鲁肽从首秀到成为“降糖明星药”。如今,她还成了身边人的“半个医学专家”——室友妈妈生病时帮着打听适配药品,外婆朋友患病时告知新获批药物信息。
在高萌心里,进博会从不是“只办五六天的展会”,而是“全年无休的服务”。“我们不只是招展,更是帮助企业在进博平台实现价值,帮助患者缩短等待时间。当代青年不仅需要多方位多维度看待进博会,更应该借着进博会的平台‘飞向世界’,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国家展筑梦人”严逸姣
从B角快速成长为A角,让语言专长成为中外沟通桥梁

时差,是严逸姣的日常“伙伴”。作为进博局的一名青年骨干,严逸姣主要负责国家馆的相关工作。因对接欧洲参展国,5~6小时的时差让她养成设闹钟的习惯——深夜收到外方消息先记录,次日一到岗便协调解决,确保需求不延误。
她的手机里,把参展国联系方式置顶,方便随时沟通;她的电脑文档里,详细记录各国证件进度、展台安排,事事了然于心。面对外方临时调整展台、增加活动等需求,她总能快速响应:一边用流利英文通话了解需求,一边敲键盘记要点、调资源,两种声音交织成跨国协作的独特节奏。
时间回到8年前,那是严逸姣与进博的初遇。彼时她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学生,本想在首届进博会的一线用语言服务展商,却被分到制证中心处理数据,每天面对Excel表格核对海量信息,心里满是失落:“觉得专业没用上,工作也枯燥。”
但随着工作深入,她逐渐懂了数据的重要性——每个数据都关乎展商入场,每次核对都影响展会效率。一次,一位葡萄牙商人因语言不通办证受阻,严逸姣主动用葡语沟通,帮他顺利办结。商人的惊喜与称赞,让她顿悟:“语言不只是工具,更是拉近中外距离的桥,幕后也能发光。”
“我和进博,冥冥中就有着一种特别的缘分。”这份情感与扎实的语言功底,让她毕业后选择再度加入。2024年7月,严逸姣入职进博局国家展板块,彼时距第七届进博会开幕仅100天。作为B角,她协助对接亚洲国家,从收资料到跟进证件,认真负责快速成长。半年后,她便独当一面,成为欧洲9国招展A角。
“沟通不只是简单的语言翻译,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双方的需求,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解读政策,用真诚换真心。”严逸姣说,未来她会继续努力发挥自己的语言专长,当好中外参展方的“沟通桥梁”,让更多国家通过进博会平台,感受到中国开放包容的态度,也让进博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运营多面手”叶之旻
对进博会的热爱,化为日复一日的专业付出

从“小叶子”到“进博人”的转身,并非一蹴而就。不同的成长路径,却有着同样的坚守:把对进博会的热爱,转化为日复一日的专业付出。
现场联合办公室的服务台上,叶之旻反复确认着展台进场情况。她在手机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当天的工作要点:目前展台进场数量、展台搭建进度、问题展位整改情况……目前作为汽车和医疗两个展区的搭建现场统筹者,叶之旻每天行程满满,需在两个展区间来回奔波,协调解决搭建中的各类问题。一天下来,她要走两万多步,平跟鞋成了“标配”。
叶之旻与进博会的缘分,始于2018年。当时还是上海师范大学会展专业学生的她,以进博会长期志愿者身份提前进驻绿地制证点,开启与“证件”打交道的日子。彼时的制证点,几十万张待分拣的证件堆得像小山,咨询声、电话声不断。她的工作是协助分拣证件,需按参展单位、证件类型、日期等多维度分类,确保每张证件精准对应个人。刚开始常常忙得腰酸背痛,嗓子也哑得说不出话,大家没有抱怨,反而摸索出一套科学的排序方法,还设计简易登记表格减少错领、漏领情况。“哪怕是分拣证件这种‘小事’,也是保障盛会运转的基石,每份工作都有价值。”
这份认可与热爱,让叶之旻毕业前主动申请到国家会展中心运营中心实习,巧合的是,实习岗位仍与“证件”相关——从志愿者时期的分拣,变为证件配额统筹。身份的转变,让她对证件管理有了更宏观的认知,也积累了更多协调经验。2021年,她凭借出色表现正式入职,成为真正的“进博人”。
入职后,叶之旻开启“一岗多能”模式:从证件统筹到翻译服务商管理,她认真学习每个岗位流程。从会场标识设计到文创选品建议,她发挥创意与专业,为展会细节优化出力。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全力以赴。
最让她难忘的,是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期间,团队48小时攻坚“加入WTO20周年”展台的经历。当时因项目调整,团队临时接到搭建任务,而距离完成仅剩两天,涉及多方协调,难度极大。叶之旻和团队一起,主动承担人员信息整理与现场协调工作:连夜梳理搭建人员信息,确保证件与入场权限及时办理;还不时到现场查看进度,反馈问题、协调资源。最终,展台按时搭建完成,顺利亮相。看着精心搭建的展台,叶之旻满是成就感:“每一次团队高效协同,都是在展现中国服务能力,能和团队一起服务于这场盛会,我们无比自豪。”
>>>“育”见进博
建好进博人才梯队,增强青年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这些从“小叶子”到“进博人”的成长故事,也是进博育人的生动缩影。
“在进博人才选拔中,有‘小叶子’经历的青年始终处于优先考虑范围,这并非特殊通道,而是基于能力与认同的理性选择。”在国家会展中心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周伶彦看来,这些青年具备的“进博基因”高度契合岗位需求:一是熟悉业务体系,参与过服务的他们通晓流程、预判问题,上手更快;二是综合素质过硬,“小叶子”本就是高校优中选优的人才;三是具备职业认同,许多人因志愿经历与进博结缘,热情转化为长期坚守的动力。
作为全球合作平台,进博会天然具备育人优势。进博局和国家会展中心围绕“为国家社会育全局之才、为进博会育长远之才”的双重目标,也在不断构建完整的培养路径。
在为国家社会育人方面,进博局和国家会展中心聚焦“拓宽视野、提升格局”核心目标,通过平台资源让人才接触全球前沿业态,增强他们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周伶彦介绍说,平台会提供很多机会帮助年轻人在进博见世面、长才干。例如,深度参与对接。让“小叶子”或进博青年对接如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品牌等全球展商,参与展前需求调研、展中服务对接、展后成果落地全流程,直观感受国际经贸规则、全球供应链运作模式。再如,观摩产业前沿。组织装备制造专业“小叶子”深度参观技术装备展区,与展商交流,了解全球前沿业态,把握技术突破与行业趋势。还如,创造高端交流机会。曾促成香港志愿者在服务工作中与港区特首李家超交流,安排志愿者参与重要嘉宾的论坛,这些“小叶子与大人物”的故事会深刻烙印在这些青年的成长轨迹中,也成为进博会育人的生动注脚。
在为进博未来育才方面,已逐渐建立一套“发现—锻炼—培养”的人才成长链条。发现在“跨文化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表现较强的“好苗子”,在进博大平台中锻炼“快速学习、服务意识、灵活处突”等重要能力,并通过机制化的项目加强培养,比如进博局推出“在沪高校学生实践锻炼项目”,国家会展中心开展实习生招募,让青年深度参与筹办。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名曾经的“小叶子”成为了正式的“进博人”,工作在进博局和国家会展中心的各个岗位上,延续着他们与进博的共同成长。
“这群年轻人就像一颗颗小螺丝钉,虽小,凝聚在一起却能发挥大作用。”周伶彦也期待:“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协同育人、精准引才、系统育才’机制,让更多带着‘进博基因’的青年,在这个开放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以青春之力护航进博会越办越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