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什么好玩的!”展览上,探索好玩的事情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文、图
是什么展览会取名叫“没什么好玩的!”呢?这个展览又展出了什么呢?带着这个好奇,11月4日,记者来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通过实地看展,探寻到了这个展览的独特魅力。随着脚步的移动,记者逐渐沉浸在这个充满趣味与创意的展览世界里,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好玩的故事。
其实展览标题“没什么好玩的!”取自林天苗创作于1997年的同名作品。彼时,林天苗结束了近十年的纽约旅居生活,回到北京开启新的创作。她以棉线反复缠绕形成一个直径2.5米的巨型球体,并在与其相连的绣花绷上绣下这句戏谑的自白。这个静默的球体,既是艺术家面对难以言说的日常处境的真实表达,也象征着其创作中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复杂纠结与互动。
在日常的创作中,林天苗的创作起初以棉线和缠绕为核心语言,对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物品进行改造与重塑。以“没什么好玩的!”为例,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通常要消耗巨大的体力,这与20世纪90年代的消费主义和享乐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随后的艺术创作中,她也在不断尝试新的创作语言。她从自身感受出发,捕捉女性在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另外,她也在艺术创作中加入了自己抗癌的经历。对她而言,艺术是表达个体的体验方式,更是对当代社会公共事务的思考和回应。
展览并非一场常规的、有游览顺序的展览。当记者顺着美术馆的电梯上楼,来到展览的“十字路口”时,记者可以根据“身体”和“日常物体”两个互文的线索探索艺术家创作的不同面向。随便从哪里开始观展皆可,展览没有规定的展览路线,由观众自由选择观看的顺序。
在“身体”主题中,观众能看到林天苗以身体和形象为起点,展开的不同探索。在“身体”部分中,最令记者感受到震撼的是《缠了,再剪开》。在此处,林天苗用线包裹了桌椅、板凳、缝纫机、脸盆等我们日常随处可见的各种生活用品。当记者走到此处时,广播中还在播放清晰的“咔嚓”的剪刀声。缠绕或许是艺术家所面临的种种焦虑,而“剪开”的,或许又是无奈的选择,抑或是悬而未决的思虑。
进入“日常物体”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日常物的不同方式。在《失与得》中,林天苗将骨骼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工具进行排列组合。在这里,头骨和喇叭、脊椎骨和剪刀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这个想法源于她把骨骼看成一种支撑人的工具。随着时间变化,骨骼和工具,原本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殊途同归。
和很多艺术展不同,在逛“没什么好玩的!”时,声音也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本次展览中,林天苗带来了她的新作《小人国》。在一个3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中,设置近百个机械装置正在不断移动,它们一边移动,一边又在不断发出噪音。这种噪音很像有人在装修,以至于记者都需要向工作人员确认后才能得到答案。现场摄像机实时记录它们的动作并投射到四周平面上,形成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动态场景。
逛完展览,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很多线头,就像展览一样,需要一点点捋顺、然后剪掉多余的。对于林天苗来说,很多作品是在她与病魔抗争中完成的,这让她对身体、对器械和工具有了新的思考。很多时候,观众想在看到艺术作品后得到艺术家的回答,想了解他们是如何构思的。但是林天苗抗拒这一点,她也曾公开表示,自己的作品不喜欢被观众有预设的思考,她的作品更应该是开放式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