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展示!二工大“小叶子”将海派剪纸“剪”进进博
2025-11-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当海派剪纸的镂空纹样遇上进博会的全球视野,当非遗技艺的传统温度碰撞青春志愿的热忱,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青匠文化育人工作室的8名“小叶子”,正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盛会中焕发新活力。他们完成的5幅剪纸“进宝”作品,将入驻明天正式启用的“小叶子之家”。

“小工蚁”与“进宝”在红纸间并肩而行

作为上海本土极具辨识度的非遗技艺,海派剪纸以线条细腻、题材鲜活著称,既能展现江南水乡的温婉,也能融入时代发展的鲜活元素。近年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非遗+美育+思政”为路径,依托青匠文化育人工作室搭建实践平台,使得青年学子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更在沉浸式体验中筑牢文化自信,涵养“以文化人”的自觉。如今,这份对非遗的热爱与传承,被“小叶子”们带到了第八届进博会的舞台。

本届进博会上,来自工作室的8名“小叶子”创作的海派剪纸作品藏满巧思——围绕“责任共赢”“数字化”“新能源”与“绿色”四大核心主题,他们将进博会场馆的现代轮廓、全球客商的协作场景、智能服务的科技符号、风力发电的绿色元素,逐一融入剪纸的镂空艺术中。

作品里,还特意嵌入了学校志愿者吉祥物“小工蚁”——憨态可掬的“小工蚁”与进博会吉祥物“进宝”在红纸间“并肩而行”,恰似二工大“小叶子”与进博会携手并进,用协作与坚守诠释“共赢”初心。

“看到学长学姐去年以‘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创作出进博系列作品、在岗位上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时,我突然觉得,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讲好进博故事的新语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3级日语专业的傅小玮是青匠文化育人工作室的学员,也是今年的“小叶子”,她将在虹桥论坛的服务岗位上负责论坛保障与来宾引导。

傅小玮告诉记者,十分期待在引导之余成为文化传播的践行者,也正是往届志愿者身上“传统与当下的碰撞”的鲜明元素,让她坚定地报名成为“小叶子”。在岗期间,如果遇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来宾,她将和他们分享非遗背后的历史渊源、当代创新,让传统文化的魅力随志愿服务的温度一同传递。

一张剪纸,串联起传统与现代;一群“小叶子”,让文化自信在青春里扎根。在进博会的各个角落,这样的青春身影还有很多。青匠工作室的“小叶子”们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志愿精神的“践行者”。今年,5幅承载着海派文化的“进宝”剪纸作品,陈列在“小叶子之家”,成为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从一片叶到一根枝的传承与接力

今年,二工大“小叶子”里也有一批高年级生。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2媒体A1班的宋雪薇站在这个熟悉又光荣的起点,“叶与枝”的比喻闪现脑海。“它如同一条清晰的脉络,记录着我伴随进博会成长的每一步;更盼望着能串联起你我的身影,共同谱写一段关于奉献、成长与传承的动人篇章。”

去年此时,宋雪薇在进博会采购部担任一颗平凡的“螺丝钉”,与数据报表和各类物资打交道。这份工作远离聚光灯,没有台前的鲜花与掌声,却恰恰让她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中,触摸到了“责任”二字最真实的分量。在一次至关重要的接待任务前,虽然精心准备了两套完整的路线指引方案,但现场依然会有突发状况。这份“不厌其精、不厌其烦”的充分准备,让大家依然“化险为夷”。那一刻,宋雪薇真正明白:“小叶子”的价值,不仅在台前的光芒,更在幕后那份沉甸甸的担当。而她作为这片“小叶子”,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磨砺与淬炼中,悄然褪去青涩,生长出愈发坚韧的脉络。

今年,带着学校的信任与推荐,宋雪薇参与了第八届进博会志愿者市级专项培训课程的录制。当坐在录制课程的镜头前,将过往经验与感悟倾囊相授时,宋雪薇深刻意识到,自己正在从一棵努力生长的“叶子”,转变为一根能够支撑新绿、输送养分的“枝干”。身份的叠加,是荣耀,更是责任的升华。

带着嘱托与期待,这群“小叶子”正迈步前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