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也有进博,“小叶子”跨越3000公里直播连线西部支教地学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 受访者/图
进博会正在如火如荼举办,离上海约3000公里的大山深处,也有一群群青少年感受到了现场的热闹气氛。同济、华政、上师大的“小叶子”以研支团成员身份,分别为四处对口支教学校带去了一堂沉浸式体验课——云探进博。
▼ 同济大学 ▼
往届“小叶子”奔赴支教地,发起进博连线

同济大学研支团“小叶子”与民族学校学生直播连线
李佳蕾担任第七届进博会“小叶子”时便入选同济大学研支团成员,在奔赴支教地大理云龙县诺邓镇民族学校之前,他率先被进博会的规模震撼到了,自那时便种下一个想法:希望大山的孩子们也能见识到国际性展会。
来到支教地之后,他调研发现去过省城的学生只有寥寥几个。于是借第八届进博会的机会,李佳蕾和学校“小叶子”取得联系,趁午休时间给民族学校150名学生带去了一堂沉浸式课程。一头是在进博会现场即将奔赴支教地的“小叶子”,一头是他和孩子们。
今年为了和在进博现场“小叶子”们配合好这次直播课,他特意换上代表“小叶子”的红色西装。在介绍进博会的相关知识和小叶子志愿者的身份和工作内容后,李佳蕾与新闻中心综合保障组“小叶子”王熙晨、综合接待内宾接待组“小叶子”张籽渝和陈思睿现场连线。
“大家好,这里是第八届进博会现场,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里面有各种类型的汽车和低空飞行器。”“大家好,这里是上海馆,里面有最新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文创作品。”民族学校的学生与进博会初次相遇,琳琅满目的展品让他们一时看入迷,脖子带动身体不自觉向前倾斜。
结束后的提问环节,孩子们热情地向三位“小叶子”发问:“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小叶子?”“想成为‘小叶子’,现在就需要有意识地积累,一定要学好英语,大胆说出来,成为大学生之后,机会的大门就会打开。”陈思睿耐心介绍。
作为生于云南,长于云南的彝族人,“小叶子”张籽渝进一步补充了自己在进博会的收获,并向家乡的孩子们送去祝福,希望他们也能在进博会上穿上这件光荣的“小叶子”制服,亲眼见证世界级舞台,让自己的青春闪闪发光。
听完分享,学生们也在心里种下了要走出大山的种子,纷纷表示要好好读书,走出大山。活动发起人李佳蕾也畅想着这堂进博直播课未来能常态化开展,走得更远、更深,甚至走向第三世界国家。“因为只有见过才会愿意深入了解。而让更多场外的人接触了解进博,进博会便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 华东政法大学 ▼
研支团服务后成为“小叶子”,连线云看先进展区

华政研支团“小叶子”在进博现场与麦地小学直播连线
“小朋友们看!我现在站的地方是第八届进博会的汽车展区,镜头里这辆蓝色的新能源汽车,不仅能自己导航,还能给家里的电器联网,它的理念和我们去年讲过的‘绿色生活’一模一样!”进博会展馆内,华政研支团成员韩黎郁举着手机,将镜头对准展台上的新能源汽车,声音通过在线视频传到普洱景东彝族自治县华东政法大学附属麦地小学二年级的教室。
从汽车馆到创新孵化馆再到食品馆和国家馆,从会飞的汽车到人工智能机器人再到各色美食,由王瑜、张清远、韩黎郁、张骏冉、钱玉婷组成的华政“小叶子”直播队,几乎带孩子们逛完了整个展会,并邀请汽车展区志愿者详细介绍了最前沿的展品和技术。
这已经是华政第六年开展进博直播连线。但与往年连线者的身份不同,此次直播讲解的五位“小叶子”都是刚刚结束为期一年支教返沪的研支团成员。今年的这场“跨地课堂”藏着他们与麦地孩子的“专属回忆”。
“从学校坐车到最近的县城就要花2个小时,很多孩子连县城都没去过。”而老师每周末也要徒步十几公里山路去家访。研支团成员在麦地小学往往一人分饰多角,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心理老师和兴趣班老师。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远比想象中深厚。回忆支教时光,韩黎郁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等我们要离开时,孩子们百般不舍,有时还会辗转联系到我们表达想念。”
借着此次直播连线的机会,她挑选了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正好也看看孩子们。打去电话还没等开口,孩子们便认出了她,并站起身打招呼。老师牵挂着孩子们。张骏冉的工作牌上静静挂着一枚印刻“麦地完小”的徽章。过往羁绊的情感在此刻再次双向奔赴。旁边是进博会志愿者纪念章——两枚徽章并肩,就像这群年轻人的志愿足迹,用行动串联起麦地小学和进博会的缘分。
连线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拿出彩笔画下“我心中的进博”——“我和韩老师在进博看机器人”“会飞的新能源汽车,车后座载着全村的小伙伴”,一幅幅简笔画藏着他们对进博会的认识和体会。
▼ 上海师范大学 ▼
连线对口支教地学生,看当地特色走上进博舞台

上师大“小叶子”张嘉茜与广西百色田阳区第四初级中学连线
在上海师范大学,“云端看进博”已经成为研支团代代相传的接力项目。五年来,近30名研支团成员光荣成为“小叶子”,用一节课的时间让进博走出上海、走向西部。在以往基础上,今年直播连线打破了透过静态照片看进博的讲解形式,开启“云探进博”的动态模式。
一个人就是一支团队。张嘉茜第三次穿上“小叶子”红西装,但今年多了一重身份和任务——作为学校研支团成员在进博会展馆内为对口支教学校学生直播讲课。“这个就是会飞的车——立邦飞行器,应用于低空旅游、应急救援、农业生产等场景。”支教地孩子们一句“进博会真的有会飞的汽车吗”的追问,让她将直播内容瞄准了科技装备展区:当亲眼看到飞车、行走的机器人,书本知识此刻开始具象化,牵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在李泽宇的镜头带领下,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学生也沉浸式收看了前沿科技成果。尤其是在广西和甘肃展区看到壮锦产品、螺蛳粉、敦煌文创等家乡特色时,孩子们赶紧相互提醒“这个是我们家乡的东西”,脸上露出一丝骄傲和自豪。
两人透露,直播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不仅想让屏幕另一端的孩子们看到全球顶尖、前沿产品,还希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美食文化作为展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油然而生出民族自豪感和自我认同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研支团的直播连线课让“小叶子”明白,他们既可以在进博现场负责展馆里的引导,又可以跨越山海连接远方的课堂。而进博会也在他们一次次的直播连线中自东海之滨延伸至更远的内陆深处。
▼ 东华大学 ▼
“新老叶子”接力连线进博,支教“第一课”当作学生初次“见面礼”

东华大学第七届“小叶子”在进博现场直播连线
这场国际盛事已然成为研支团成员们开展西部教育的生动教学素材。东华大学第七届研支团的“小叶子”与正服务于支教地的第六届研支团“老叶子”接力协作,以动静结合的形式将“进博”课送进了贵州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
6名扎根服务地的研支团成员结合亲历的进博故事,率先向孩子们介绍进博会的基本情况。镜头翻转,第七届研支团的11名“小叶子”接过接力棒,化身“云端主播”,穿梭展馆各处带大家“云游”进博。
一幅动态的进博视频画卷在700余名学生面前徐徐展开。“同学们快看,我身后就是大家的家乡展厅——遵义会客厅。这里展示了丰富的白酒品牌,让八方来客有机会品尝遵义特色白酒,感受咱们的传统酱酒文化,还有医药、食品、手工艺品、茶叶都是贵州特色品类……”“小叶子”马宇彤热情地介绍道。孩子们虽然无法亲身来到上海,但当自己熟悉的元素呈现在国际舞台上,他们也与原本陌生的展会逐渐拉近了距离,感到“既亲切又兴奋,既神奇又骄傲”。
食品馆每年都是当之无愧的热门展区。研支团“小叶子”也带大家“打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和美食,让孩子们在了解全球农业的多样性同时,也认识到科技农业的发展。无方向盘的无人驾驶车、零排放的氢燃料电池重卡、电动垂直起降的“空中出租车”等立体化智慧出行新方式更是将直播课带向高潮,引得全体学生惊叹。
对于东华大学第七届研支团而言,这场进博直播课,不仅是他们精心准备给孩子们的初次“见面礼”,也是他们支教生涯的“第一课”。他们希望通过镜头和讲解,能把最前沿的见闻、最新的世界“引进来”,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走向更广阔世界的种子,激励他们未来能够自信地“走出去”。
当孩子们因为直播连线而对展品发出惊叹,对世界产生好奇时,学校研支团“小叶子”一致确信,选择支教是自己最正确的决定。他们在为孩子引路的同时,孩子眼中的光,也在照亮他们的前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