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奔忙在进博会现场,是我们对记者节最好的致敬
2025-11-0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每天早晨,进博会新闻中心的公共区域总是呈现一幅“热闹而空旷”的景象: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工位,早早被各色笔记本电脑、背包、咖啡杯“占领”,而它们的主人却已奔忙于“四叶草”这个巨大展馆的各个角落,开启一天的采访。临近中午,人气逐渐升温。有人风尘仆仆赶回,整理上午收获的素材,键盘敲击声与视频剪辑的背景音交织。有人就地与同事头脑风暴,讨论下午的报道策划与采访角度。还有人匆匆扒几口饭,利用这短暂的间隙争分夺秒地编撰即将发布的快讯……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是第八届进博会期间再普通不过的日常。也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11月8日第26个中国记者。数千名记者在这天,一边接收同行和亲友的“云祝福”,一边继续坚守一线,用最职业的方式度过属于自己的节日。奔忙在进博会现场,就是我们对记者节最好的致敬。

记者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捕捉着进博会的发展脉络。“这是我第八年参与进博会报道了”,一名资深记者感慨。从首届进博会的探索起步,到如今第八届进博会的成熟绽放,他的采访本换了一本又一本,镜头里的画面也在更新迭代。记录展会盛况的同时,记者们更敏锐解析着“展品变商品”“参展商变投资者”的大趋势。从秘鲁羊驼玩偶走进中国商场,到德国工业机器人在长三角工厂落地;从首届参展的初步合作,到海外企业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记者们从一家家外资企业追加的投资、一个个合作项目的落地生根中,真切触摸到中国市场磁吸力不断增强的脉搏。把这些记录串联起来,便是一部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鲜活编年史。

记者是前沿新知的传播者,构建着美好生活的生动图景。进博会已经开到第八届,如何保持报道的新鲜感?这对真正的新闻人而言,从来不是难题。“进博会像一个永不枯竭的富矿,汇聚了全球的前沿科技、多彩文明,而且‘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一名跑过多年进博会的记者说,“只要沉下心深入现场,就一定能抓到‘活鱼’。”本届进博会展区设置更精细,内容呈现更多元,从人工智能的突破到健康科技的创新,从绿色低碳的解决方案到创意纷呈的文化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密集登场,首秀、首发、首展令人应接不暇。记者在海量的信息中精心筛选、深入解读,为公众提炼出有价值的核心内容,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丰富的传播载体,将这些“活鱼”烹制成丰富的新闻大餐,传播新知识,拓宽公众的眼界,更描绘出一幅可信、可感的美好生活图景。

记者是开放中国的讲述者,搭建着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桥梁。记者的每一篇报道、每一个镜头,都是向世界展现“开放中国”的窗口,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在进博会展区里,他们记录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签约瞬间,展现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在采访中,他们倾听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感受,传递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在论坛上,他们捕捉各国嘉宾的智慧碰撞,呈现全球合作的共同愿景。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进博会有85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名境外记者注册,另有若干外籍记者参与国内媒体报道。中外记者并肩作战,从不同视角报道进博会,共同塑造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机遇和开放形象的认知。这支“多国部队”本身就在书写精彩的中国故事,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互鉴的坚实桥梁。

夜幕降临,人潮渐渐退去,新闻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在记者节这一天,数千名奋战在进博会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步履不停,不懈地记录时代、传播新知、连接中外,让进博会的开放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球合作的共识跨越山海灯火照亮了大千世界,也照亮了新闻人的初心与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