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枢”到“守护”,工美“小叶子”用赤子之心来一场“进博之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来自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小叶子”以专业服务和饱满热情,在各自岗位上书写着属于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从幕后统筹到前线引导,从军旅淬炼到艺匠精神,这些平均年龄不足21岁的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微笑传递温度,不仅展现了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在世界舞台上彰显了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故事,是一曲关于成长、传承与奉献的青春赞歌。
幕后“中枢”:为志愿者保驾护航
每天清晨,当大多数“小叶子”尚在前往国家会展中心的路上,杨晓蕊已经坐在了志愿者休息室的白板前。作为辅助管理岗的一员,这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大三学生正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当天的岗位排班与应急联络图。这样的场景,在她长达40余项校园志愿活动的组织经历中,早已习以为常。

辅助管理岗的职责,是确保所有“小叶子”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服务。杨晓蕊将这份幕后工作形象地比喻为“服务者的服务者”——从统筹协调到物资保障再到人文关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缜密的系统思维。她把在校团委志愿服务中心担任负责人的经验移植进博会现场,建立起微循环机制。
“在校园中,我是志愿者团队的‘中枢指挥官’;在进博会,我更愿意做大家的‘暖心守护者’。”杨晓蕊说。在她看来,保障好每一位“小叶子”的切身需求,就是保障进博会服务水准的基石。她设计的“每日暖心时光”环节,让不同岗位的志愿者在换岗间隙分享见闻与感受,这些看似微小的安排,却成为维系团队向心力的情感纽带。
与杨晓蕊并肩作战的,还有退役军人大学生杨澍。从往届进博会的接驳车安保岗,到本届辅助管理岗,身份转变让他对“守护”二字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在接驳车岗位上,杨澍将部队锤炼出的高度纪律性与强执行力转化为严谨细致的执勤风格。“看着往来不息的参展商与观众,责任感油然而生,仿佛重回部队站岗巡逻的时光。”杨澍回忆道。

本届进博会,杨澍主动请缨转至辅助管理岗。这个选择意味着从“守好一方阵地”到“统筹兼顾全局”的思维跃升。他将军人特有的作风融入现代管理流程。他深知,退役军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执行力,更在于突破自我、适应挑战的韧性,而大学专业学习则为这份韧性注入了现代管理学的底气。
淬炼之路:从新手到骨干的进阶
去年在东登录厅安检通道前,李萌手持引导牌的身影已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今年是她服务进博的第二个年头,身份已从“一年级小叶子”成长为场馆安全协防组的学生负责人。如果说去年此时,她还需在小组长的岗位上全神贯注疏导人流;如今,她已能从容协调整个片区的安全协防工作。

今年,当职责从“引导小组长”拓展为“片区安全协防员”。接到任务分工的那天晚上,李萌重新梳理了去年积累的工作流程与注意事项文档,她不仅主动规划巡逻动线,协调组员轮岗补位,更以美术生特有的细致观察力,及时发现并排除了多处视觉盲区的潜在隐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工美学子的责任心与行动力。
与李萌的成长轨迹相似的,是雕塑设计专业大三学生康经睿。从去年东登陆厅的方向指引,到今年0米层7.1馆与8.1馆间的机动支援,他的身份在变,但服务进博的热情始终未改。
“去年,观众的一句‘谢谢’就是最大鼓励;今年,‘哪里需要去哪里’成了新信条。”康经睿这样描述自己的进阶之路。

机动岗被称为“螺丝钉”岗位,没有固定服务点位,却要让整个链条运转更顺畅。作为雕塑设计专业学生,康同学习惯用“匠人思维”对待志愿服务:“就像雕琢作品需要耐心,引导观众也得注重细节——比如手势要清晰、解答要简洁,这些都是‘服务美学’的体现。”他希望用专业里的专注与细致,让每位来宾感受到进博的温度,更展现工美学子“以美育人、以艺助人”的独特风采。
这种进阶式成长,正是工美“小叶子”培养机制的生动体现。学院将进博会志愿服务纳入实践育人体系,通过“一年级参与、二年级骨干、三年级传承”的梯队建设,让青年在真实场景中淬炼能力、升华认知。
新生力量:Z世代的进博初体验
当穆子轩首次以“一年级小叶子”身份踏入国家会展中心时,她同时肩负起两项重任:既负责全体工美“小叶子”的服装协调与发放,又是安保组的学生负责人。这位校团委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用“翘首以盼”来形容自己的心路历程。

穆子轩今年在进博会的岗位是交通引导岗,工作地点位于人流最为密集的东登陆厅。面对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涌来的观众与展商,穆子轩始终面带微笑,耐心答疑解惑,用“有求必应、妥善解决”的态度回应每一份需求。“能帮助客商与观众们解决实际问题,我的心里满是成就感。”这份真诚的服务初心,让她收获了无数认可。
志愿服务期间,穆子轩累计协助外国友人30余人次,服务对象涵盖中东、欧洲等多个地区。面对语言沟通、行程指引等各类挑战,她从不畏惧,主动上前、积极解决,用专业与热情让每一位带着困惑而来的宾客,都能面带笑容满意离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