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中,遇见更辽阔的自己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文 李肇/制图
你或许不知道,四大名著被确立为文学经典,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52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大名著陆续出版,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然而在古代社会,小说长期处于“不入流”的地位,甚至被认为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除了博人一笑,毫无价值。
但是,人们天性爱听故事。宋元时期,说唱艺术盛行,话本便成了小说的雏形。及至明清,小说技艺已发展成熟,坊间涌现大量为市井小民所喜欢的小说,甚至出现了人人争读《红楼梦》的盛况。其实士大夫也爱读,只不过私底下读,人前总要摆出一副凛然的样子,表示对此等低级趣味的不屑与拒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民群众的趣味逐渐被看见、被尊重。相应地,最能体现古代社会民情的古典小说,自此开启了“经典化”。可以说,四大名著的确立,不仅是对文学价值的认可,更是千百年来普通人精神世界被照亮的过程。
而在这些经典中,《西游记》又显得格外特别。鲁迅称其为“游戏之作”,作者“复善谐剧”,笔下的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这并非贬低,而是精准点出了《西游记》的精神内核——一种不羁的、自由的、敢于打破规则的游戏态度。孙悟空敢闹天宫,猪八戒贪吃好色却真实可爱,就连那些偷偷下凡的妖怪,也仿佛带着人性的温度。在礼教森严的古代社会,《西游记》如同一道缝隙,透出人们对自由与远方的渴望。它的“游戏感”,不是空洞的娱乐,而是对压抑现实的精神超越。
那么问题来了:在短视频充斥、娱乐方式多样的今天,年轻人为什么还要读这些“老古董”?
我们读《西游记》,不只是看孙悟空打妖怪,更是看孙悟空在规则与自由之间的挣扎;我们喜欢猪八戒,是因为他像极了那个有点小毛病、却依然可爱的自己。这些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是任何“三分钟讲完名著”的短视频都无法替代的。
辽宁大学教授赵毓龙在访谈中提到,当代文化有“去中心化”倾向,新媒介也在不断挤压深度阅读的时间。但如果只停留在情绪刺激的层面,我们的精神世界将越来越窄。而经典阅读,恰恰能带我们驶向情感与思想的深水区。读原典,是一场与古人的对话,一次对自我认知的拓展。我们在书中看到古人的渴望与困境,也在字里行间,照见现实生活的影子。如果你还没有翻开过一本原著,不妨从现在开始。经典从不遥远,它一直在等你,去遇见一个更真实、更辽阔的自己。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文 李肇/制图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