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艺术疗愈康复成果展中,共赴心灵之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视频
当画笔成为情绪的出口,当共创化作连接的纽带,心理健康便不再是孤立的议题,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温暖共融。这个周末,由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举办的“我到我们的旅程”艺术疗愈康复成果展以艺术为媒介,串联起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灵叙事,向公众发出了关注心理健康、共建融合社会的真诚呼吁。
艺术治疗作为非语言的干预方式,在精神健康领域具有独特价值。步入大隐精舍,记者看到,本次展览设有“我·的宇宙”“我们·的语法”“重织花园”三大递进篇章,收录了50幅来自今年“爪哇社”住院和康复患者、心智障碍儿童学员的原生康复作品,涵盖绘画、雕塑、光影等多元艺术形式。同时,25件由原生作品转化而来的互动装置、文创产品等,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也渐渐读懂了心灵的力量。
据悉,“爪哇社”成立于2019年,致力于以艺术为载体,促进精障人士康复和推动社区心理健康建设。2021年,“爪哇童心”特殊儿童艺术治疗服务子项目落地,自此,项目具体分为“爪哇匠心”“爪哇童心”两个模块。6年来,已构建起“家—校—医—社”四方联动的支持网络。
“我·的宇宙”展区如同一片静谧的星空。《欢乐的雨滴》用AI技术将手绘水彩转化为动态影像,雨滴滑落、汇聚的节奏恰似心绪的流动。8幅《棱镜自画像》以原生作品放大呈现,每一笔触都是创作者对内在世界的探索。这里没有症状的标签,只有存在的宣言,每一件作品都在诉说“我存在,我感知,我表达”。
在“我们·的语法”展区,沟通与连接成为了关键词。《我的房间》以装置和作品放大的形式呈现,观众可通过超轻黏土设计家具,完成可见的心理安置。在“声音便利贴”互动板前,大家挑选色块创作表情,将抽象情绪转化为视觉符号。而《多彩的地图》与《趣味图腾柱》则以群组展示的方式,呈现康复者与社会重新连接的轨迹。
最终,观众在“重织花园”展区完成从个体到集体的升华。《四季花卉》拼图活动中,每个人绘制的花卉碎片被拼贴成集体作品,象征着创伤与孤独通过社会连接重组成更具韧性的整体。
记者注意到,观众中,年轻人的占比颇高。今年24岁的孙小姐是一名老师,她告诉记者,每到周末,她都会通过和朋友聚餐来排解工作、生活的压力,这次通过展览,让她接触到了更多的疗愈方式,受益匪浅。“这次的互动性特别强,我一一去体验了不同的打卡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声音便利贴’这个互动环节,真的是太神奇了!当我把此时此刻的心情外化成表情包,画在便利贴,贴上互动板的时候,原本那些无从说起的复杂情绪一下子就释然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静态展览,4场工作坊:“透明的手”“情绪便利贴”“自画像”“一棵树”成为了人气焦点。
我们的双手是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它们创造、表达、连接。在“透明的手”亲子工作坊中,家长和孩子们用色彩与图案为双手赋予个性,重新发现手在生活中的意义,并通过艺术表达自我,唤醒对日常行为的觉察与感恩。“在公众号上看到预告后,我们几个家长就带着孩子一起报名了。我们这个年龄阶段,在家围着孩子转,在单位围着工作转,很少关注到自己的需求。这个活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在艺术创作中发现自己的真实情绪。”张女士说道。
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李斌表示,今年是国家“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成为了社会关心关切的焦点。这4场工作坊,取自今年“爪哇社”的部分核心艺术康复课程,聚焦“自我探索增能”“情绪表达”“人际联结”等主题,希望大家以艺术为翼,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视频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