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方寸之地,大城之治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新世纪出生的上海年轻人,也许从没听说过“拎马桶”的传说,漫步在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也很难想象一两条街之隔的城区依然留存着上一个时代的痕迹。
顶着冬夜寒风去上公厕时的艰难,与马桶为伴影响生活质量时的尴尬——百姓的痛点,就是上海市政建设和城市更新的着力点。积数十年之功,攻坚一个个告别“拎马桶”的小战役,凝聚成一场浩浩荡荡的民生改善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着上海旧城改造和改善居住环境的进程,2020年8月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旧城区改造“这件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
时代在突飞猛进发展,但部分民众的生活还陷在历史的遗迹里,“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上海迎难而上。2022年,在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后,向全市最后14082户“拎马桶”点位发起攻坚。
不比前期模式化的集群改造,攻坚“拎马桶”最显著的问题是环境形形色色,挑战五花八门,而且越往后越是无辙可循的艰巨难题。小梁薄板房的狭小空间里,无论在哪里安装马桶都差着10公分;老式弄堂里的硬件存在“先天不足”;风貌保护限制了各种手段……可“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一次次技术难关攻克中照进现实,从创新式的排管到空间力学的脑洞大开,灵光乍现和绣花功夫融为一体。“一户一策”的空间改造中,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匠心。
城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工作,政策再好、办法再新,老百姓不理解、不认可,一切只是空谈。一个马桶牵扯的是一家人、一楼人的共同利益,许多基层干部踏破鞋底、磨破嘴皮,既是政策宣讲师,也是心理按摩师,在周而复始的沟通中寻找民生最优解。“群众工作八法”“三千精神”“宝兴十法”等一系列旧改经验和做法被推广和运用到全新场景,成为宝贵的财富。挨家挨户的群众工作中,是永远追求公众利益最大化的耐心。
一场改善民生的攻坚战,也是一场赢得民心的持久战。依靠着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和一批批基层工作人员接续的努力,“硬骨头中的硬骨头”被一点点攻克。目前,随着最后6493户“手拎马桶”销项,全市“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日日夜夜的攻坚奋斗中,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恒心。
“家里装好抽水马桶,小孙子来看我都更方便了。”闵行马桥东街阎先生这一缕笑容,是老百姓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政府对民心民声的回应。方寸之间的挑战,考验的是城市以民为本、为民解忧的大功夫。
功夫不负有心人,将老百姓的“小事”装在心里,体现在解决民生问题的“上海方案”里,这样的上海,让我们有更多期待。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