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音乐剧市场升温剧院“群雄逐鹿”

青年报记者 陈宏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上周末开始,又有一部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登陆上海,取材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知名摇滚乐队——四季乐队成名经历的《泽西男孩》,在大宁剧院驻演整整一个月。不少音乐剧迷也发现,音乐剧演出这一两年已悄然在上海遍地开花,除了主打音乐剧的专业剧院文化广场之外,其他剧院也都增加了音乐剧的比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青年报记者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音乐剧《泽西男孩》本身是部经典,最大的亮点就是其中有近30首Billboard榜单大热曲目,而凭借着突出的金曲元素,它曾斩获包括格莱美最佳原声在内的50多项大奖,原声唱片销量破百万获白金唱片称号。而剧中的这些年代经典,在此次中国巡演中也毫无疑问地俘获了观众的芳心。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中国巡演版,特意请了著名的音响设计师Ga-reth Owen,他曾获得6次美国托尼奖以及英国奥利佛奖的提名,此次巡演的全部设备也均是专程从伦敦全套运输到中国。此外,驻团导演Caroline Bateson还透露,中国巡演设置了双卡司阵容,并且不分A、B角:“在长时间的巡演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为了确保每场演出的质量,双卡司阵容是演出的双保险,也是对观众负责的表现。而两位演员年龄与人生经历的差异,也会对角色诠释出不一样的感觉。”

如此种种,自然是因为看重中国市场。对百老汇来说,有好莱坞的成功输出经验在前,他们自然愿意在开拓中国这个大市场上更尽心尽力一点。事实上,这两年,已经很少有人再将音乐剧理解成“歌剧”了,而是知道这个演出形式就是偏重年轻观众,加上各家音乐剧机构的大力普及,看剧的人越来越多,90后、95后也成了剧院的常客——有数据显示,音乐剧原本在演出市场上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这两年活跃度和绝对值都在呈几何级上升趋势。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文化广场开业接过上海大剧院的棒开始主打音乐剧后,这两年开始提升音乐剧比重的剧院也越来越多:东有东艺,北有大宁,南有城市剧院,西有保利,加上美琪、兰心,都在演音乐剧,甚至主打古典乐的上海音乐厅,今年也开始跃跃欲试在尝试做音乐剧。未来还有一群音乐剧剧院正在建设中,包括北外滩的上实和徐汇滨江的梦中心等等。

投资变得火热的原因,就是对市场前景的乐观。据数据统计,在成熟的欧美市场,音乐剧票房占整个演出市场达80%;日本每年音乐剧票房已近100亿元;韩国音乐剧在所有演出形式中稳占票房首位。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和潜力,市场预估未来中国音乐剧具有200多亿的市场空间。

不过,发展中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音乐剧仍算小众,即使全国排名第一的上海市场,是否有这么大的容量还有待观察;其次,经典音乐剧就那么多,要保持市场的兴趣,必须要有大量的原创音乐剧加入,但现在原创剧的质量还不高,人才也紧缺。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这么多剧院加入音乐剧的角逐,才有意义。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