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近日宣布,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加快科学智能创新生态构建,打开AI+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通过一学年努力,到明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复旦将实现AI“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通过AI大课建设,让复旦成为上海人工智能和国家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并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服务全市高校和产业垂域需要,支撑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04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复旦大学将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一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的“大会战”,正如火如荼展开。通过一学年努力,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复旦将实现AI“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同时,复旦表示,将开门办课,把课程开放给上海其他高校。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举全校之力打造AI大课
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发展科学智能(包括科学智能和人文社科智能)是复旦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学校服务支撑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
为此,复旦大学决定举全校之力打造AI大课,通过AI大课建设,让复旦成为上海人工智能和国家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并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服务全市高校和产业垂域需要,支撑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具体路径来看,复旦的AI切入点不光是课程,还有AI科研生态建设。从教学和科研两处发力,打造学校的科学智能范式与生态建设,让更多年轻人边习得、边运用、边创新,增强对未来的把控力。
复旦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AI大课将打造AI- BEST课程体系。AI通识基础课程(AI-B)、AI专业核心课程(AI-E)、AI学科进阶课程(AI-S)以及AI垂域应用课程(AI-T)。各序列课程分梯度建设,以学生基础素养和应用能力为依据,结合具体教学和应用场景,区分和衔接课程内容。同时,学校还会配套课程体系,同步推进教材建设。教材出版前以PPT、讲义、大纲等形式,使用课件资料。
科学家产业精英协作教学
其间,全校相当一批各学科国家级人才已经领衔投入AI大课建设,带领青年学生共同探索、开拓科学智能和AI垂域最前沿。之后,诺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教授将围绕蛋白质结构建模,让同学感受AI如何为科学服务。哲学学院的教授将为同学们讲AI伦理课。在全国第一个推出开源大模型MOSS的设计者邱锡鹏教授也将在AI通识课程中,带领同学们深入AI新浪潮前沿。
通过系统集成、全校动员,目前,各院系已被充分动员起来。很多AI领域核心课程,跨学院组建课程建设团队,确定首席专家,集体建课、备课,并将汇聚AI科学家、学科领域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共同协作来完成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以学习为中心,鼓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共创课程内容,构建知识讲授、能力习得和实践应用深度融合互动的AI课堂。
记者了解到,至少100门AI课程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今秋将开始与师生们见面。复旦教务处处长林伟介绍,高考在即,今年起报考复旦的学生,无论报什么专业,来复旦就意味着能上AI课程,包括文科生。AI课程也会尽快渗透到每一个学科、每一个专业。从2024级开始,每个学位项目的修读方案都将明确列出AI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把课程开放给上海高校
AI赋能千行百业。虽然很难预测未来究竟有多少行业与AI相关,但学校认为,需要致力于让AI赋能同学们的未来。掌握AI,可以增强同学们把握未来、制胜未来的能力,引领同学们更好成长成才。
此前,在“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的建设中,复旦引入社会资源开门办课,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样的,AI大课依旧秉持开门办学,主要体现在“AI垂域应用课程(AI-T)”中,这一序列的课程承载AI教学模式改革的理想,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特征。
届时,基于各专业领域,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的具体AI应用场景,将把课程建设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充分结合。其中,产教融合课瞄准市场,注重实训实战实践,围绕科学智能融合创新项目和产业实际问题开发课程、组织教学。这类课程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牵头,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开门办课。科教融汇课鼓励有垂域研究和应用需求的院系、教师,围绕AI赋能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的各类应用场景和具体问题开发课程。而同学们也会走出校园,走进产业行业一线,在生动的场景中,感受AI在垂域的应用。
作为复旦大学AI垂直领域应用课程实训基地之一,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已辟出了专用物理空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要求来定义课程,将集合高校和产业力量,在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中培养人才。”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说道。
目前,上海正在抓紧推进AI垂直领域产业发展,对交叉人才需求将大幅上升。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微专业(学程)今年秋季学期不仅面向全校开放,根据课程容量,还将以跨校选修方式向上海高校开放,完成修读的学员将获得复旦大学AI+微专业(学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