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入读大学转专业,惯常考虑的依然是必须成绩名列前茅,但是有没有真正想过大学生提出转专业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一定是有更热爱的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昨天正式宣布,自2024年起全面放开转专业。
另外,面向今年的高考生,将首设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行业特班新设若干本硕贯通培养特班,升级致远荣誉计划,并进一步打破专业限制等一系列招生利好新政,升级打造“SJTU+X”本科招生培养模式。
接收专业不看成绩看热爱
“自2024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全面放开转专业,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兴趣爱好及个人发展考量,充分尊重学生进校后的二次选择机会,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均可申请转专业,有多次转专业机会,医学院与本部之间各专业也可以互转。”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武超说道。
在他看来,转专业,一定不是从所谓的“冷门”到“热门”专业的流动,开放“零门槛”转专业更是希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我们希望每一个来交大就读的同学都可以在经过专业磨合后,能有机会选择自己更适合、更感兴趣的学科和专业,所以,我们提出转出‘零门槛’,除了个别约定的批次之外,所有学生都可以申请,打破学生绩点成绩的要求。”武超说。当然,接收专业一定会根据综合考量再来选拔学生,比如,通过专家组面试来考察学生的热爱和与专业的适配性。
除了转专业外,学校还将进一步打开专业限制,通过多渠道充分满足学生的学科修读需求。今年,学校还将设立16个双学士学位项目,通过专业强强联合,打造理工交叉、经管文理交叉、医文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年限内,完成相关学位修读需求,可获得两个学位。
此外,同学们也可以在大二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修读第二学科专业,拓展知识领域,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目前,已开设覆盖人文社科、工科、理科、农学的43个辅修专业。
新增若干行业特班
今年,上海交大多个学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特色,推出多个行业特班,助力学生拥有更良好的教育增值体验。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新增船舶与海洋工程(强基计划),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船舶与海洋工程系1949届校友黄旭华学长命名为“旭华班”,旨在发扬黄旭华科学精神,培养服务海洋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安全维护保障等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方向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还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位项目,加强船海工程与应用数学的交叉培养,重点加强数理方法、计算数学和随机理论等知识的学习,训练学生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分析能力培养“新知识发现与创建”的素质。
材料学院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徐祖耀荣誉班),培养能够解决国家重大关键领域中轻质高强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清洁能源材料等材料问题的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
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将新增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融合理、工、医等多学科领域,致力于培养引领人类未来健康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引领“全周期主动健康领域技术”向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法学院新增涉外法治特班,整合上海交大在理工、经济、外语等学科的优势资源,借助上海建设全球五大中心的政策定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医学院新增临床医学(五年制,眼视光医学),以培养临床医学人才为基础,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增加眼视光医学模块,结合各附属医院丰富的眼科学临床教学资源,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强大师资团队,以新医科建设发展为契机,力求培养复合型卓越创新眼视光医学人才。
前沿领域培养创新人才
新学年,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拔尖计划学科基地——致远学院也将进一步升级,打造特色致远书院荣誉体系。今年“致远荣誉计划”招收理科和工科专业学生,其中面向理科学生开设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科学七个方向,全部入选国家拔尖计划2.0学科基地,且计算机科学方向分设ACM班、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班两个班。拔尖计划2.0时代,致远学院将兼容并蓄,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交大特色的致远书院,为拔尖创新人才构建交叉、融合、开放、创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今年,上海交大以人工智能(拔尖英才试点班)为招生专业首次进行本科招生,同时新增数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至此,加上人工智能(卓越人才试点班),上海交大在人工智能领域招生培养全方位格局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