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向善,就是要坚持为民,做对的事!这是浙商银行上海普陀支行私人银行理财经理王梦玲的铿锵誓言。从柜员、大堂经理,再到理财经理,这名海归90后七年如一日,扎根社区、服务居民,致力成为老年人信赖的伙伴,让养老金融服务有温度更有力度。
青年报记者 孙琪
深入社区 让养老金融触手可及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越来越多的金融青年意识到在破解养老难题上,自身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我所在的支行网点位于曹杨地区,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解放后全中国兴建的第一个人民新村,网点中60岁以上客户占比达到65%以上,对养老金融服务的需求和发展潜力都不小。”王梦玲2016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毕业,2017年1月通过校招加入浙商银行。她回忆刚刚入职时,这家银行网点偶有老年客户光顾,他们常问:“钱存到你们银行,是不是还要去浙江取啊?”老人的疑问和不解,有时甚至会让银行员工遭遇误会。对此,王梦玲坚持用同理心,想老人所想。她说,只要真诚、敬业、贴心,就能赢得用户的信赖。为此,她用各种方法把金融服务送到老年居民身边。
“我们进社区,进街道,为‘银发族’,提供金融知识普及,反诈、反洗钱宣传等公益知识讲座,我们还为老人表演小品节目。我们联合曹杨派出所,为老年人定制个性化反诈小卡片,录制反诈宣传小视频。每年,我们会定期为社区孤寡老人送去关心和慰问。逢年过节时,我们还会组织厨艺大赛、包汤圆、插年宵花、送‘福’字等节日活动。”
这几年,“敬老窗口”“大字版”智能柜台和手机银行、老花镜、轮椅等配套设施逐渐成为各家银行网点“标配”。在一些硬件优化改造后,王梦玲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金融服务,才能确保老年人在银行服务数字化转型中“不掉队”?“我们会制作短视频和进行网络直播,将复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政策简单表达,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老年人普及存款保险知识、识别和防范金融诈骗小技巧,实时解答客户在金融方面的困惑。”
因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邀请该行去搞活动,如今王梦玲与团队来到社区,老人都会热情地招呼:“小王,侬又来了。”她的努力让其和所在网点获得“敬老服务标兵”和“敬老服务网点”的称号。
挖掘需求 把“夕阳事业”做成“朝阳产业”
除了关注银发客群之外,王梦玲还非常重视老人群和未老人群的养老金融需求。几年前,在个人养老金账户刚刚推出之际,她与团队着力加大宣传力度,联系合作单位进行个人养老金账户宣导。
“九牧集团上海分部是两年前我们拜访的第一家机构,那个时候很多年轻人对个人养老金这个概念感到很陌生,我们耐心细致地介绍了个人养老金的功能、作用及税收优惠政策,得到了该公司员工的认可,很多人都积极踊跃地开立账户。”
如今部分年轻人选择活在当下,对未来的养老问题较为漠视。王梦玲就通过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平台来宣导养老金融的重要及必要性,“我们还通过组织已退休父母带子女一同参观养老社区的方式,让子女给父母安排养老生活的同时唤醒自身的养老需求。”
作为一名理财经理,王梦玲如今负责管理客户金融资产达5.1亿元。但她的目标远不止于此,“长远来看,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养老金融不仅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也是我们银行人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将挖掘更多的综合养老模式,将目光不止放在个人客户上,还要关注为养老全行业、各类养老机构解决资金流、信息流问题,了解客群需求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积极拓展养老产品上下游企业,将多样化养老服务与养老金融相结合,实现对养老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
[青年心语]
养老金融没有结束时,只有进行时。
未来,我将秉承“金融向善”的理念,把“善”嵌入每一处金融服务场景中;坚持“简单、务实、责任、感恩”的特色企业文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披荆斩棘的奋斗精神,在实体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彰显“浙银”青年的青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