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郦亮 实习生 仓榕蔚
本报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活化利用,才有可能在当今这个社会里传承和存续。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第十二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暨“器惟求新——第十四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昨天举行。“求新”成为了非遗传承保护的关键词。
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在上海已经举办了多届,但是这一届的新意最多。经过多次遴选,最终有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120余位著名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及多国驻沪总领馆馆藏作品参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作品代表了所在国家传统艺术的最高水准。
展品呈现了世界各国特有的文化。智利艺术家的布艺绘画色彩斑斓,洋溢着南美的热情与活力。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应邀参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的刺绣作品《白猫戏螳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的景泰蓝作品《荷风常盛·中国禧》、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陆小琴的核雕作品《太湖霞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工艺上来说,这些作品其实都是比较传统的,但是他们所呈现的风貌和精神,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比如核雕《太湖霞光》,陆小琴大师将传统手工艺与灯光造型结合起来,一缕灯光透过核雕的船帆,如霞光普照,极具中国之美。
主办方表示,他们以“器惟求新”为名,就是想让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共同来探讨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的交融发展,探讨艺术与时代同行的新路径、新形式。而在这方面,显然中国艺术家们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他们将核雕、缂丝、金属工艺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既承传统之精髓又具现代之韵味的艺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