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图/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个死气沉沉的会议室里,有一个同事突然笑容满面地走了进来,悄悄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也没有去哪里吧,就上午去了趟植物园。”
如今,随处可见的公园绿地成了上班族的心灵疗养院。前几天,徐汇滨江的一个青草小土坡成了网红。工作日下午,这里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睡姿和坐姿,有熟睡的外卖小哥,有盘腿在笔记本电脑上打字的白领,也有摆Pose相互拍照的嬉闹情侣……大家调侃说,这里是祛除“班味”的后花园。
“这个草坪好适合午睡,简直是打工人充电桩!”“周末要早点去抢‘床位’!”……随着互联网的“安利”层出,小土坡渐渐变得人满为患。其实吧,旁边骑行可达的上海植物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公园的长椅和草坪可以容纳任何人:无论是年长的老人,还是稚嫩的孩童,抑或是忙里偷闲的上班族,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暑假快到了,对于变得“满身班味”的我们,这些东西已经变得很遥远了。但我真的很怀念那个漫长的暑假,那个时候有单纯很想念的人,有做不完的暑假作业,有吃不完的西瓜,还有我爷爷在门口柳树下乘凉的身影……
以前住在楼园小区,那一阵子,早上先去百色路菜场买菜,感受下早市烟火,回来就钻进植物园,看人划船,或者找个湖边长椅发呆,不行就看老头钓鱼,公园不大,但超级治愈,一年四季去都很美。在这里,人们可以漫步在绿树成荫的小道上,欣赏各种花卉的绽放;可以在湖边的长椅上静坐,感受湖水的宁静与美丽;还可以在广场上放风筝、打羽毛球等,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如今,它已经陪伴上海市民50年了。1974年,上海植物园在原龙华苗圃旧址上获批筹建。在今年终于迎来了第50个“建园日”。历经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上海植物园伴随着国家的强盛和城市的变迁而更加稳健生动,同时成为了每一个上海人的儿时记忆,承载了上海文脉和城市文化;也作为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城园共栖”空间,记录了上海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数据。
据了解,为迎接建园50周年,上海植物园将举办一系列园庆活动,展示上植新形象,形成上植新优势,创建上植新品牌;并以50年园庆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上海植物园建园50周年特展以上海植物园收藏的文献、照片、标本和各类实物档案为主要展品,讲述上海植物园筚路蓝缕的建园历程,弘扬老一辈植物园人艰苦奋斗的精神,点燃新一代上植人干事创业的热情,搭建与市民游客情感链接的桥梁。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前不久,位于上海植物园北区4号门的自然中心于“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一个兼具主题展览、自然教育、园艺课堂、志愿者培育等功能的复合型空间。万物有灵:城市生物多样性展于上月底开幕,以城市生物多样性探索客厅的形式,以上海和植物园为锚点,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出发,探索高密度人居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以植物园的生物多样性为切面,多面向地展开认识、理解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与重要性。
此外,上海植物园还面向广大市民游客推出“花漾生活市集”、游园打卡、“科研开放日”等科普活动和互动体验,增强市民参观游览的获得感。同时,面向志愿者发布“种子计划”,面向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发布“伙伴计划”,持续扩大上植“朋友圈”,凝聚更多干事创业的共识与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