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怀揣科研梦想,跨越千里从巴蜀古都宣汉来到上海,立志在华理学有所成,回报家乡。他平均绩点3.78,22门必修课程超过90分。他还两次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参加科创竞赛,并取得“互联网+”全国金奖、“挑战杯”特等奖。如今,他以综合排名年级第一的成绩直博北京大学。他是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唐桤泽,希望继续奔赴热爱的“光学梦”。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丑远芳
遇见“光”
在勤学笃行中明确方向
唐桤泽从小就有一个“追光梦”,对光和电有关的内容很感兴趣,因此,高考时选择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初入大学时,唐桤泽便做好了大学4年的学习规划,立志做学科交叉下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把握课程主线,剖析课程重点”是唐桤泽的学习法宝。唐桤泽十分注重理清老师的教学逻辑,再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和慕课教学视频等资源,对课程重点进行剖析,做到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全局把控和重难点的细节掌握,扎实学好每一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稳扎稳打的学习方法,让他获得了优秀成绩,其中,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物理导论等多门专业课程获最高分。大二时,缘起于一封1800多字的自荐信,唐桤泽与他的“伯乐”相识,加入了物理学院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课题组,跟随张震老师学习柔性电子的相关知识,自此开始了围绕功能型电子墨水的设计及其器件应用的大量实践与探索。
追寻“光”
在科创探索中坚持所爱
科研路上总是充满荆棘。在进行多模态柔性传感器的多级微结构设计时,唐桤泽就遇到了压力传感器的电阻式、电容式、压电式3种典型传感机制如何选择的难题。面对实验难题,张震引导他回归问题本质。从调研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出发,通过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研究方向日渐明朗。
老师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着这名年轻人,并坚定了他继续做科研的决心。历经3年技术攻关,唐桤泽和团队成功开发多款功能型电子墨水并应用于柔性传感器的增材制造。他还发表了3篇SCI论文,收获了5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
创新创业竞赛中,逐字逐句修改项目计划书、答辩PPT和演讲稿,20余页的PPT他修改了近百遍。“一天一总结、两天一讨论,一群人,在一间教室,十余天的夜以继日,只为干好一件事。”唐桤泽说,他们一起见过凌晨3点的月亮,也看到过清晨5点的日出。星光不负赶路人,团队斩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还为学校突破性地捧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散发“光”
在共同进步中实现蜕变
不仅在学习和科创竞赛上取得优秀的成绩,唐桤泽的校园生活同样充实而精彩。作为班长,4年间,他竭力营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班级氛围。
组织开展学习打卡和自习签到,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一对一”帮扶,定期开班会和班导师交流,积极协调传达班级各项事务,在唐桤泽看来。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关心帮助同学,鼓励大家共同进步,还会用自己的科研经历帮助同学们规划学术道路。”在光电201班戴言同学眼里,唐桤泽乐于助人,踏实能干又有亲和力。据悉,30余名同学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投身创新创业浪潮。
“学习之余,班长还会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篮球比赛、春日踏青等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光电201班王炳博说。
在唐桤泽的带动和影响下,物理学院光电201班,挂科率逐年下降并在2022学年第二学期实现了零挂科,荣获上海市活力团支部、校十佳班集体等集体称号,约52%同学获奖学金,约16%同学获校级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荣誉,班级推免率为16.7%,“大创”参与率达70%。
在充实自我的同时,唐桤泽还乐于参与志愿服务。大一暑假,他与实践团同学一同前往云南寻甸进行科普支教。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设计趣味科学实验课程,以实践团优异的表现获得第五届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全国铜奖。
遇见“光”、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在唐桤泽看来,帮助别人,即是帮助自己。从懵懂新生到代表华理多次站在国家级大赛舞台,从科研“小白”到屡屡获奖,唐桤泽一路保持热爱、不断向前。此后几年,他将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攻读光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他的追“光”之路上继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