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青年时评

这扣掉的4分,是仍在把孩子当“应试机器”

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本文字数:1155

    □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一名山东家长在网上公布了孩子的数学试卷。其中一道题给出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问: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孩子回答:“这个病人快好了”,被老师按照标准答案扣掉4分。没想到,不少医生纷纷留言,表示“孩子没答错,请把这4分还给他”。

    在众多热搜话题中,这是一件小事,但这件颇具喜剧效果的小事,却反映了基础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不断革新的教学方式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现在的中小学教学,一方面强调学科融合,力图打破过去那种不同学科各自为政、各说各话的情况;另一方面强调开放性思维,鼓励孩子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相比过去的填鸭式教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相应的,教师不再是单向度的灌输者、一锤定音的评判者,而是要更多地承担启发者、引导者的角色。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当前的教育资源能否支撑改革、一线教师能否领会改革精髓,是要打个问号的。这道引起争论的数学题,就折射出一线教师“跟不上节奏”的困境。

    表面上,这道题融合了数学和科学,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它具有开放性试题的外表,允许答题者别出心裁。可实际上,出题者真正想考核的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答题能力。给出体温记录统计图,像是某种“障眼法”,有意把答题者往沟里带。这不正是应试教育体系下,出题者和答题者之间的“斗智斗勇”吗? 更有甚者,出题者竟然设有“标准答案”,完全违背了开放性理念。可见,老师原本就没打算让学生开脑洞,因此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预设的标准答案时,被扣分就是理所当然的。

    其实,像这样“为融合而融合、为开放而开放”的做法并不罕见,这也导致一些学校的所谓教学方式革新,往往徒具“观赏性”,一旦付诸实践,则难免让人感到形式大于内容。于是我们看到,当学生真的寻求突破,力图有所创新时,反而会被毫不留情地扣分。其本质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的规训与惩罚,以此将孩子牢牢摁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

    对此,社会上早有批评。此次由一道小学数学题引发的医生“联名发声”,因为恰好过不了专业人士的关,而酿成较为热切的社会反响。进而言之,医生们不仅是为这一个孩子仗义执言,更是对教育领域存在的形式主义说“不”。这提示我们,教学方式的革新要落到实处,需要一线教师摒弃把孩子当作“应试机器”的思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孩子的主体性,给予其充分的成长空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要闻 A02这扣掉的4分,是仍在把孩子当“应试机器” 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2024-07-09 2 2024年07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