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蔡娴
本报讯 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八研究所勇担起“研制我国首艘两栖攻击舰”重任,以奇迹般的中国速度,自主创新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从“零”开始铸造海军两栖作战的钢铁蛟龙,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提供了强力装备支撑。
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
研制两栖攻击舰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远大于综合登陆舰。这项工程涉及船舶、航空、电子、陆战装备、兵器、信息、雷达、机械等多个行业,其研制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航母。
“再难也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怀着必胜的信念,研发团队迎难而上,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瞄准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不断创新设计思路和科研理念,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舰船研发中,成功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如突破了船型设计、重载甲板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使我国首次拥有某两栖战舰新舰种,标志着我国正式踏入两栖力量强国行列。
青年团队“堪重任”
这项工程的研发力量由一支年轻的团队组成,团队中40岁以下成员超过73%。团队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项目,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奖10余项。
曾获得中国船舶集团“青年岗位能手”的某系统主任设计师就负责了其中两项极为关键的试验项目。试验项目涉及参配试设备几十项,参与单位十几家,组织实施难度很大。他作为试验现场总指挥带领项目组不分昼夜,一直坚守在试验场地,白天开展试验,夜晚整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问题。当时,三家牵头单位的负责人都是30岁不到的年纪,3个年轻人带领着十几家单位、上百号人的团队,针对各类问题,发现一起,处理解决一起,并及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期间共解决处理各类问题近百项,有效释放了动力系统装舰风险。最终,该动力系统在实船长跑试验中实现一次通过的好成绩,交付以来该动力系统在各种工况下操纵灵活、运行可靠,得到部队一致好评。
十年光阴,从图纸上的笔笔线条到海疆上的钢铁巨舰。2021年4月23日,首舰“海南舰”入列。2022年,“广西舰”“安徽舰”也相继入列。团队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完成了战舰的研制,使我国快速跻身于极少数具有自主研制大型两栖战舰能力的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