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文化

上海这个演出旺季传统与现代交织

在传承中寻突破 于无声处听惊雷

记者 郦亮

本文字数:1204

    沉浸式戏剧《尽春风》。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从中秋节到国庆节,上海已经进入每年一度的舞台演出旺季。记者注意到,今年演出旺季的作品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红色题材作品依然是主流。

    上海淮剧团红色大戏《火种》10月1日和2日将亮相“戏韵流芳薪火燃”2024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国庆演出季。而在此之前,他们的传统好戏《郑巧娇》(传承整理版)已经率先上演。一个现代一个传统,正体现了上淮对于经典剧目的追求。

    淮剧《郑巧娇》又名《断膀记》,原为连台本戏,长达七八十集,早年连台演出,深受观众欢迎。1983年淮剧名家马秀英又将《郑巧娇》经过改编后推上舞台,轰动一时。此次复排的《郑巧娇》(传承整理版),由马秀英的弟子、国家一级演员陈丽娟主演。在保留经典唱腔唱段、突出淮剧自身艺术特色的同时,在音乐、舞美与节奏上有所创新,更符合现代审美。剧本整理张裔泽透露,“此次剧本整理的最大难点,一方面是如何理清脉络,将近六个小时的戏份浓缩在两个多小时中;其次便是如何在保留这部马派名剧原有风貌的同时,又能让今天的观众共情,样式上不失现代感。”

    而正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上演的沉浸式戏剧《尽春风》则在红色题材剧目中引入了“沉浸式观演”等现代舞台艺术形成,给观众全新的体验,同时也能吸引更多青年人的关注。据悉,《尽春风》以1943年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成长与抗争,呈现了一个复杂的时代画卷。在那个叫“奉献庄”的平行世界里,一群热血青年正在为他们的祖国找寻出路。

    作品巧妙地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许多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同时也展现了那个年代动荡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人性矛盾。导演陈佳玮说:“我们不想讲太多大道理,而是希望通过展现普通人在大时代中的无奈、挣扎、选择和坚守,让当代年轻人跨越时代去感受、去理解革命先辈的选择,读懂他们的理想和信仰。”

    沉浸式戏剧最大的看点就是让人“一秒入戏”,而要做到这一点,与剧情时代相匹配且还原度极高的“服化道”是关键。2000平方米的“奉献庄”酒楼让观众可以自由探索,无论是狭窄弄堂中的普通百姓生活,还是华丽舞厅中的纸醉金迷,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节和层次感。难得的是,通过剧情的不断反转,观众伴随着剧中人物不断成长、觉醒,仿佛自己也经历了那段历史,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少观众表示:“虽然我们和那个时代的他们相隔大半个世纪,但其实我们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同龄人,正是因为他们当年的坚持和选择、勇敢和奉献,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才让我们得以‘尽春风’。”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文化 A08在传承中寻突破 于无声处听惊雷 记者 郦亮2024-09-19 2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