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展览免费开放,100座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让孩子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阅读之乐,市民艺术夜校进一步扩容,满足更多青年人对文化的渴求……上海正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并始终将文化的“人民性”放在首位。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能切实感觉到,文化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期待上海的免费特展越来越多
上海很多文化项目做得具体、实在而亲民,普通群众对文化欣赏得起,分享得起。资深文博迷、85后青年白领顾青青对此深有体会。
今年2月2日,经过6年多时间的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启用,试开放部分展厅。首场展览就是“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特展。此次展出363件/套文物,汇集了最新考古发现、最新文物修复成果,是迄今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览阵容。
对于如此重磅的展览,顾青青当然不会错过。她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抢到了预约观展的名额,并且在2月中旬第一次走进上博东馆观看了“星耀中国”展。让她吃惊的是,这样高投入、高规格的特别展览,竟然是免费的。“过去这样的展览一般都是收费的,而且价格很高。”顾青青对青年报记者说,“我记得有一年去看一个莫奈展,真迹没有多少,但也要一两百元。而现在这个三星堆展览每件都是真品,都是国宝,竟然不要钱!”
顾青青对记者说,上海每年要举办的艺术展览太多,而她会重点关注的也就是那么十几个,“星耀中国”展无疑是其中之一。当然,除了展品精彩之外,免费开放也是吸引她的一个点。顾青青坦言,虽然从2008年开始,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陆续免费开放了,但里面那些汇集了精品的特展还是要收费的。“现在的免费特展还是比较少,很多优质展览还都是收费的,而且价格不低,不过,‘星耀中国’展无疑开了一个好头,我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投入,让更多的特展免费开放。”
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最早提出“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口号,但其实上海在这方面起步得也很早。所谓“把博物馆带回家”,指的就是进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放。在此领域,上博早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目前上博“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已经举行了将近两个月,其专门设计定制的文创产品销售火爆。这个展览顾青青也去了,结果展厅里没逛多少时间,在上博文创店里却流连了一个多小时,买了一堆文创回去,花费了七八百元。截至8月末,“金字塔之巅”展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就超过了4500万元。文创的好处是,观众不仅在博物馆,在家里也可以对艺术进行赏析,感受文化的魅力。
儿童友好阅读空间深受家长欢迎
以文化引领“宜居”“乐居”的品质生活,厚植人民城市的文化品位,其中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和“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今年上海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上海要建设100家遍布全市各地的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
市民柯女士是一名90后妈妈。她的女儿上幼儿园,平时最喜欢阅读。不过他们所住的虹口区少儿阅读空间数量不多,而要去诸如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这样的地方,坐公交要将近1个小时。虹口区和平书院少儿馆建成后,问题迎刃而解。
青年报记者来到和平书院少儿馆探访时,正好看到柯女士夫妇二人带着女儿逛完了公园,顺便来新空间读书。一家人是第一次来,他们很满意。“里面书籍很多,有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书。”
记者注意到,该馆分上下两层,一层以绘本为主,分设“与自然玩耍、科学世界真奇妙”等12个主题书架,面向学龄前儿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二层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据悉,馆内藏书共3.5万余册。这一数量甚至和一家街道社区图书馆的全部藏书数相差不大。
柯女士告诉记者,对于他们这些双职工家庭来说,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的“友好”不仅针对的是孩子,还有家长。比如说这家“和平书院少儿馆”全年无休,开放时间设定为周二至周日9点到20点,周一为13点到20点。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下午3点多将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直接送到这个阅读新空间,然后可以自己回家烧饭做家务,等吃饭的时候再将孩子接回来。或者吃完晚饭把孩子送过去,等晚上8点关门的时候再接回来。
“工作人员把孩子照顾得很好,让我们很放心。这样大人们就可以有一些自己的时间来处理一些家务事。”柯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大人的‘生物钟’基本上都因为这些儿童友好阅读空间而改变了。过去一天空闲时间都是围绕着孩子转,现在可以有一部分时间解放出来,做自己的事。”
夜校持续扩容满足文化需求
9月2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开学了。在静安区文化馆教学点,为了提高“巴西柔术”这门课的教学水平,主办方可谓下了血本,请来了巴西籍教练安娜和土库曼斯坦籍教练阿曼来当老师。两位外籍教练的加盟,让“巴西柔术”整个教学水准大幅度提升。尽管如此,一学期12节课依然是500元的公益价,这个价格自从2016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诞生至今就没有浮动过。
教练安娜30岁不到,作为巴西青年人,她的“巴西柔术”是从巴西学来的,可谓是“根正苗红”。她在市民艺术夜校拿的工资是加入了政府补贴之后的金额,还算体面,但当她知道自己教的这些中国青年人12节课只需要付500元的时候,她感到很吃惊,“要是在巴西,像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两千元人民币是学不下来的。中国青年人真的很幸福!”
市民艺术夜校项目总联络人杨玲芝是一名90后青年人,虽然岁数不大,但是资历很老。差不多在2016年市民艺术夜校诞生起,她就担任了这个职务。她告诉青年报记者,夜校把课程开在晚上,就是为了方便青年白领下班后来就读,所以市民艺术夜校的“青年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另外夜校还有一个基因就是“公益性”。她和像安娜这样的夜校青年教师也有过不少交流。像安娜这样“正当年”的外籍老师,在社会上教一节课,收入一两千元人民币都算少的,多的两三千元也很常见。但是在以“公益性”为主的市民夜校,老师是拿不到这个收入的,但是在杨玲芝他们的不懈沟通之下,老师们表示理解,因为他们也愿意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推广而出一份力。
作为夜校项目总联络人,杨玲芝很大一部分精力还要放在夜校课程的开发上。这就要求她时刻关注青年人的兴趣取向,确保课程符合青年人的口味。她告诉记者,最开始的时候,夜校的课程基本上以舞蹈、歌唱、书法这些常规项目来,后来她看到DIY在青年人当中很流行,于是就开设了中式点心、皮具制作等课程。再后来,她发现青年人越来越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青年“养生之风”日盛,所以从今年春季班开始,他们就和曙光医院合作,推出了中医养生推拿等课程,教课的都是平时根本挂不上号的那些权威专家。
今年秋季班报名之前,正好是巴黎奥运会举行,在青年人之中又出现了一股“体育热”。杨玲芝他们赶忙行动,开发了巴西柔术、太极拳、跆拳道等课程。结果自然不出所料,这些课程都成为了最热门的课程,报名几乎都是“秒光”。在市民夜校的组织团队里,大部分都是像杨玲芝这样的青年人,因为有这样一个青年的团队,所以他们才能够办好这样一所让青年人满意的夜校。夜校时刻与青年人同频共振,“你只要关注一下夜校课程的发展史,就会发现,这是一部上海青年人兴趣爱好的流行史。”
青年人对文化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所以他们必须努力地向这个上限靠拢。这些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一直很“拼”,不断地在寻找新的教学点位,不断地在开出新的文化课程。今年秋季班招收学员近2.5万,这已经是夜校诞生以来的最高纪录。8月份在网上抢课的时候,瞬时报名人数有近90万人。夜校还远远没有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所以,杨灵芝他们还在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