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舞蹈诗剧”除了有舞蹈,但更是一首诗。作为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舞蹈诗剧《敕勒川》10月24日和25日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一亮相,便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这台全新的原创剧目,无疑拓展了舞台艺术的形式。
之前在舞台艺术中有舞剧也有诗剧,但“舞蹈诗剧”诗句这是第一次见到。应该说以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歌》为基底创作的《敕勒川》,本身就具有深厚的诗学基础,而蒙古族群众能歌善舞的天性,又使得这部作品在舞蹈呈现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盖四野……”《敕勒歌》最早由敕勒人演唱,经过鲜卑人和汉族人的改编,后被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这部民族融合之作是各族人民共同演绎的团结相融之歌。《敕勒川》无疑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有广袤的草原,有民族大团结的美好。剧目将诗歌的古韵与舞蹈艺术相结合,表现出东方古典美学的写意和留白,让作品在诗意的表达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全剧由“千古寻缘”“史中大爱”“力蕴北疆”“川归黄河”四幕构成。在内容构思上,导演和编剧也是匠心独运。他们在剧中塑造了一个青年作曲家的形象。将作曲家谱写交响乐《敕勒歌》的心路历程,与敕勒川这片土地的过往和当下巧妙地串联起来。从阴山岩画到史书记载,从无垠草原到黄河滔滔,作曲家一次次经历创作的至暗时刻后又一次次在雄浑壮美的自然与历史中得到疗愈,最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实现人生追求。
据悉,《敕勒川》特别邀请了著名舞台剧出品人及制作人曹晓宁出任总导演,青年编导、现代舞者刘梦宸负责执导,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王瑞宝等人也加盟参与创作,可谓阵容强大。曹晓宁总导演表示,《敕勒川》基于同名远古民歌创作,以新形式回溯历史,展现当代内蒙古人民风采,阐释民族融合内涵。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与畅想,为民族舞蹈现代化开辟新路。编导刘梦宸说,《敕勒川》是与这片土地和人物的相遇,如生命礼物。创作中她深感任何人都是时代印记,能成历史源头,应保持青春纯粹。
记者了解到,《敕勒川》是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继舞剧《昭君》、舞蹈剧场《如见》之后第三次参演上海国际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