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旅游赛道(导游服务小组)争夺赛在沪落下帷幕。由吴嘉怡、蔡思文、王阔宇、金璐琦组成的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参赛队,凭借出色的发挥勇夺金奖。他们作为导游服务小组金奖第一名团队,将赴天津参加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排位赛。
临时组队、备赛时间只有20多天,是如何从63支参赛队伍中杀出重围的?这个00后团队向青年报记者讲述了比赛前后的故事。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不断优化打磨
最多一天排练了6次
2008年以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16届,联合主办单位由11个扩大到35个,办赛规模和影响力持续提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具备综合技能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亟需从制度设计、体制机制上对大赛进行升级完善。为此,今年大赛组委会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升级为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10月25日,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旅游赛道(导游服务小组)争夺赛在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幕,63支参赛队展开了激烈比拼。
“导游服务是升级后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要项目,每支参赛队伍比赛时长不超过一小时。去年是个人赛,今年变成了团队赛。”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吴嘉怡介绍说,团队赛要根据团队成员的情况策划一个主题,围绕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应用价值、团队合作、创新创意等五个方面,设计一整个带团游的流程。
“我们设计了一个世界孔子学院文化交流旅游团,站点设在了黑龙江,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见证与传承’。”吴嘉怡说,围绕这个主题,团队设计了7个场景:科创融汇制作行程单、场馆参观、拾楼壹号哈埠菜馆讲解、非遗展示中心介绍、雪乡国家森林公园参观等。“其中的文化元素方面,我们选了四大菜系,在里面融入了才艺贯口;非遗展示方面,我们演奏了文玩鼓、唢呐、快板、三弦等非遗乐器。”
吴嘉怡坦言,之前从校园赛到市赛,自己都是个人赛,但升级到世赛后,个人赛变成了团队赛,于是首要任务就变成了选拔队友,“10月10日我们四个人的团队才正式组好。”
团队中的蔡思文是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她表示,团队四人之前并不太熟悉,性格、观念也各不相同,备赛过程中大家一直不断找各自的不足,然后优化精进,“每场彩排我们都会精细到每个点,看看自己有几个错误点,然后下一场再改进。”蔡思文说,整个备赛期间团队一共彩排了将近30次,最多的一天彩排了6场,“每场都是按照正式比赛来彩排的。”
团队中的两个男生,王阔宇是空乘专业,金璐琦是旅游日语专业,他们前期对赛制及导游的一些内容都不太熟悉,但经过一次次排练磨合后,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备赛期间,我们压力大的时候就唱《美丽中国》《我爱你中国》来解压,唱完心情就好了。”金璐琦说,大家会把心情大声说出来,也会互相鼓励、互相安慰,“比完赛后,我们就在说,四个人一定要去黑龙江看看,去走一下我们设计的线路。”
主动上难度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比赛中,他们主要是要呈现出导游技术水平的几个要素,第一个讲解,又分为景点或场馆讲解、文化元素讲解两个小模块;第二个技能点是才艺运用,就是导游在特定的场景进行才艺展示,融入导游服务中;第三个技能点是导游的外语能力。”指导教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部主任刘堂介绍说,在机场送别的场景中,团队四个人运用了5种语言,而且展现了翻译机在旅游服务中的应用。
“无人机旅拍是目前非常流行的导游服务方式,针对这样一个旅游团,比赛中我们也设置了无人机旅拍的环节,王阔宇同学在现场狭小的空间真的操纵无人机进行了飞行。”刘堂坦言,在设计比赛环节时,团队主动加大了难度,比如,应急处理环节,没有选择餐食咸了、游客摔倒了等比较容易的事件,而是选择了最复杂、最难的游客无征兆晕倒这种突发事件,游客晕倒之后,现场没有AED,学生要完全采用人工按压心脏的方式进行急救,“这个技能是我们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每星期都有这门课的教学,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
顺利完成比赛后,四名00后学生都坦言,这次比赛自己收获了很多。而在指导教师刘堂眼中,他们也确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这个成长,一是体现在个人能力方面,他们由原来的能力比较单一变成有复合型的能力;第二是团队成员协同作战的能力加强了;第三是在专业知识的深度、难度方面,把握得更加精准;第四是心理上,从不自信到自信,变得更加强大。”
刘堂认为,虽然备赛、比赛时间一共也就不到20天,但这期间磨练的是强大的心理,还有发现别人优点的洞察力,“他们收获的自信力,还有未来目标的确立,都可以转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也都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