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年报记者 陈宏 图/受访者提供】
残障人士赵红程,原本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然而,在2021年,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全职成为视频博主,用镜头记录下自己坐轮椅生活的点点滴滴。2022年,命运的巧合再次降临,一名制作人被她的故事所打动,希望将其改编成话剧。就这样,赵红程踏上了话剧舞台,参与了国内首部以残障人士为主角的原创戏剧作品《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的排演。通过这部话剧,她深刻体会到了残障人士在文艺生活中的诸多困境,包括观演、创作以及市场环境在内的重重挑战。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渐入佳境,全球名家名团云集上海,让艺术爱好者幸福感爆棚。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艺术节特别推出了“爱艺术”关注残障人士公益项目,使得曾经难以接触现场舞台艺术的残障人士也获得了不少观摩机会。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起步,然而,对于赵红程等残障艺术爱好者而言,未来的艺术之路仍然漫长且充满挑战。
现象:残障人士参与艺术活动需求巨大
刚刚过去的10月份,是被艺术节“独占”的金秋档期。而遍布全市的多个地标性剧场内,迎来了不少残障人士。
10月9日,备受瞩目的方言舞台剧《魔都俏佳人》再度在上音歌剧院登台。艺术节联合静安区残联,邀请了50名来自静安区阳光读书会的残障人士与20名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的师生志愿者共赏。残障人士张女士说:“春节期间就听说这部方言舞台剧特别火爆,可惜没有机会看。这次能被邀请,我们既被剧情逗乐,又被主办方的暖心之举深深感动。能够与健全人一起观看演出,这是件非常幸福的事。艺术大门向弱势群体敞开,我们有种被社会拥抱的感觉。”
10月13日晚,普契尼百年歌剧盛典音乐会在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上演。这座新剧院迎来了40名由徐汇区残联招募的残障人士。开场前,旅德女中音、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声乐教师严静怡为观众带来精彩导赏,这位曾在歌剧《奥涅金》中扮演奥嘉的女中音歌唱家,动情地讲述了普契尼的歌剧创作往事。家住徐汇的王阿伯是音乐发烧友,平时就喜欢在网上听各种音乐会,但现场接触高雅艺术的机会不多,他激动地表示:“这次不但有机会聆听大师普契尼的歌剧盛宴,还能从专家导赏中学习音乐知识,了解歌剧幕后的创作故事。”
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当晚的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座无虚席,法国“小提琴男神”雷诺·卡普松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在观众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其中,40名来自上海市盲童学校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掌声尤其热烈。因为热爱音乐“一年大半的工资都用来听音乐会”的三位毕业生告诉邀请他们的母校老师:“这次真是没想到艺术节还特意为我们准备了盲文介绍,主办方的工作细致体贴,让我们很感动。”
这个场景,也感染了现场的观众。“今天碰到一群视障儿童在志愿者带领下来听音乐会,突然觉得音乐厅可以做更多视障公益项目。”在雷诺·卡普松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结束后,一位观众在社交平台发文分享道,“上天关上了这群孩子的眼睛,却打开了他们的耳朵,让他们用心体会音乐的美好。音乐能传递人世间最复杂最美好的感情,如果孩子们因此走入了音乐的世界,那将是多么幸运。”
根据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上海有数十万残疾人。而数量庞大的残疾人群体,尽管生活上有诸多不便,但他们内心都十分向往文艺生活,期待参与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我们渴望融入社会大家庭,也渴望被理解和关注。”今年10岁的小海患有听力障碍,他的妈妈直言孩子很期待绘画工作坊,除了艺术本身的魅力之外,他们更看重参与本身,“更重要的是增强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关注到了这一人群的巨大需求,为了践行“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在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指导下,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上海慈善基金会携手,与“英雄联盟”共同推出了“爱艺术”关注残障人士公益项目。通过邀请残障人士免费“无碍观展”“无碍观演”以及为弱势群体提供展示舞台等活动,疗愈心灵,营造人人参与的办节氛围。
现状:进步和缺陷同样明显
这个公益项目从剧目选择、残障类别考虑到组织落实,都体现出了这座城市细致周到的一面。
“无碍观演”挑选了精彩演出,邀请听障与视障人士走进剧场。8场中外演出,包括音乐会、舞蹈,其中3场还举办了演前导赏,共吸引300多位残障人士观摩。
“无碍观展”则从11月开始,带残障人士踏上“半日美术馆”之旅。浦东美术馆与西岸美术馆将分别开设多场无障碍导览,让艺术触手可及,特殊人群在讲解互动中与社会紧密相连。
为确保特殊人群观演、观展顺畅,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工作组提前踩点,精心安排。观摩《魔都俏佳人》时,无障碍大巴停放、残疾车停放,七名无法坐到座位上的肢障人士全场坐在轮椅上观看,观赏区也是剧院最佳座位。此外,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志愿服务团队全程陪伴,提供细致服务。带队的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张斌表示:“活动不但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也促进了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艺术之旅,更是一次全新的社会融合体验实践。”
在本届艺术节国际演艺大会及国际对话的创制人对谈环节中,赵红程与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麦格拉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陆莉萍就“艺术无障碍”话题展开讨论,结论是:上海在残障人士参与艺术方面,已有不少进步,但不足同样明显存在。
位于安福路的上海话剧中心拥有一个530人的剧场和两个200多人的“黑匣子”,在2019年大修之后增设了无障碍通道,同年还推出了“导盲犬”的计划。陆莉萍介绍说:“我们会在每周日留出一排两个过道座位,如果观众需要购买‘导盲犬’票,可以通过电话预留座位,当天来看就行。”
可惜的是,计划推出近五年,还没有残障人士带导盲犬走进过话剧中心。陆莉萍深感“这条路不好走”,即使剧场有无障碍设施,从出门到剧场的这一路上,残障人士会遇到多少未知的困难?这可能也是他们走进剧场的阻碍。
陆莉萍的感慨,引起了赵红程的强烈共鸣。她在参与创作《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时就发现,残障人士的原创远比想象中要难得多。“首先是不同视角下的挑战是不一样的,国内很多普通的主创人员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残障人士,而残障演员又大多没学过专业戏剧表演,这让调动素人演员的积极性变得无比困难。”从她自己参与的视角,困难就更多了,“我不知道制作人、导演、舞台监督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分工的,我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找谁处理。我如果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暴露的边界在哪里?当观众审视我时,我希望展示残障到哪一个部分?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未来:让残障人士有全链条参与艺术的机会
想要构筑艺术的“无碍城市”,光靠几个公益项目是远远不够的。赵红程、约翰·麦格拉斯和陆莉萍都认为,艺术项目只有全链条开放,让残障人士和普通人一样有机会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打造出一座艺术的“无碍城市”。
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自2007年创办以来,致力于无障碍融合,更打造了“无碍剧场”。约翰·麦格拉斯透露,剧场建设之初便邀请残障人士体验,确保无障碍设施。他强调,无障碍不仅限于建筑,艺术项目也需覆盖残障群体,邀请他们参与创作。
《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英文剧名被译为《Be Seen》,这是赵红程的期待,“因为剧中讲的这个问题,我们出门经常会遇到。作品传递出来的意义更深刻,我们不仅希望被外界看见,也希望大家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赵红程说。
陆莉萍等有识之士亦在努力。继剧院观演无障碍后,陆莉萍又做了第二部残障人士主演的作品《生之代价》。该剧讲述残障者的爱情故事,演员中既有残障人士,也有职业演员。排练过程中,难题重重,“比如演员之间要交流互动,非专业人员如何完成表演?我们最后邀请了专业演员剧组做表演指导,帮助演员完成了这个创作。”陆莉萍说。
然而,技术难题之外,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以平常心对待这一项目。《生之代价》宣发时,出品方极力避免利用“残障人士”等字眼吸引眼球,“但后来我们在复盘时发现,当我们有这种心态的时候,本身就是在不平等地对待残障这件事——可能社会和公众对此都会有一些偏执的认知。”陆莉萍反思,“希望大家真正在意识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要把它当作特殊的事情去对待。”
赵红程则认为,尽管“大众对残障的凝视是无意识的”,但事实上残障艺术家和残障人士可以给艺术带来很多新的体验,“很多人觉得残障可能就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功能有缺失,其实可以拓展它的边界,如果将残障主题和戏剧结合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做成很系统性的专业内容。”她非常欣慰“像上话这样的机构在拥抱无障碍”,她期待,继今年自己的作品在上话上演之后,“未来有机会继续参与这样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