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文化

行知读书会告诉你上海音乐剧迷有多“卷”

音乐剧照亮城市文化的夜空

记者 郦亮

本文字数:959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音乐剧中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都是海纳百川,这个跟我们上海的城市精神也是非常一致的,包容性非常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学博士、副教授杨媚11月4日作客行知读书会“主题音乐季”。她认为,音乐剧在上海火爆有其必然性。

    杨媚告诉读者,音乐剧19世纪在欧美一出现,便立刻收获了无数青睐。之前占舞台主流的是歌剧,演员们演唱到位,但对表演却不那么注重。而音乐剧则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有歌、有舞、有说、又有演,几乎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舞台艺术的所有期待。

    在杨媚看来,音乐剧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舞台艺术,“雅”的部分来源于音乐剧形成之初吸收了许多歌剧的元素;“俗”的部分则吸收了如黑人灵歌、爵士音乐、乡村音乐、歌舞杂耍、滑稽歌舞剧、富丽秀,黑人杂剧,时事讽刺剧的元素。

    不同地区的音乐剧又有着不同的风格。以“百老汇”为代表的美国音乐剧大气、华丽、随性,重视歌舞;以“伦敦西区”为代表的老牌欧洲音乐剧理性、深刻、精致,法语音乐剧感性、大气、写意;德奥音乐剧兼备古典优美厚重与摇滚激情;日韩音乐剧小而美,适合一家人去看。杨媚说,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剧,在上海都拥有一批忠实观众。上海的音乐剧观众非常“卷”,有的观众甚至为一部戏刷三四十遍。

    杨媚告诉读者,其实上海能成为音乐剧之都一点都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音乐剧的综合性和上海的海纳百川的气质不谋而合。近年来,上海引进了众多国际经典音乐剧的原版并制作了中文版,还推出了众多本土原创音乐剧作品,如与戏曲结合的音乐剧《长河》,以国歌为主题的音乐剧《国之当歌》,新国风音乐剧《南唐后主》《悟空》《杨戬》等,这些作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创办于2018年的行知读书会是北上海地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读书会。在创办6周年之际,他们推出“主题音乐季”,请专家学者来对音乐进行深入解读,推动“大阅读”理念的发展。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文化 A07音乐剧照亮城市文化的夜空 记者 郦亮2024-11-06 2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