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既可说师语 也能以生言

美国“小镇青年”享受“双重身份”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3048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美国籍专家Cole Highhouse来到上海已有两年,这位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95后,最开始是以外教的身份来到上外,因为“感觉不错”,选择了继续留下,报考了上外的博士,如今他拥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一名老师。

    ■05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美国籍专家Cole Highhouse来到上海已有两年,这位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95后,最开始是以外教的身份来到上外,因为“感觉不错”,选择了继续留下,报考了上外的博士,如今他拥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一名老师。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人物简介]

    Cole Highhouse,男,出生于1997年,本硕毕业于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美国籍专家,从2022年起担任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为《英语新闻写作与制作》《媒体创业实践I》《纪实影像创作与实践》《媒体英语写作》等课程授课。同时,Cole已于2024年9月起在上外攻读全球传播专业博士。

    从美国小镇来到中国大城市

    “我是在美国完成我的硕士学业的,当时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关于TikTok上的中国内容。我的硕士导师恰好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几位教授有联系,所以她向我建议,如果我对中国感兴趣,可以来这里学习。”正是这样的契机,让Cole来到了上海,从2022年起担任上外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来上海前,他只到过中国香港,那还是本科期间,他作为交换生到香港学习了一个学期。上海是他实际踏足的中国第二个城市。“我一直对上海充满兴趣,从小时候起,我就想来这里。”作为一个来自美国小镇的人,Cole总觉得中国离他是很遥远的地方,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真的会跨越半个地球来到这里。

    初来上海,他发现上海和家乡如此不同,“这是一个如此巨大的、人口密集的城市。和香港相比,上海人更爱说中文,英语环境不像香港那么好,对于不会说中文的我来说有点困难,但这在我的预期之内,而且总体上说,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Cole说,这才能让他了解到更“原汁原味”的中国。

    这两年间,他对这座城市越来越熟悉,也交到了不少朋友,更了解如何在这里生活。“我越来越适应这里的生活了。我学东西的速度很快,所以适应起来没太大困难。”Cole笑着说。平时他会跑跑步,也爱音乐,“这个城市有很多潜力可挖掘,最近我对音乐很感兴趣,感觉这里就有很多有趣的音乐。”

    对他来说两年里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又成为了一名学生,从静安区搬到了松江,在上外继续攻读全球传播专业博士学位。“生活在一个大城市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件新鲜事。”他说,“这也是我特别喜欢上海的地方,这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所以我也还在不断学习。”

    对中国内容的全球互动感兴趣

    “来中国时我对上海的了解非常有限,但两年后决定留在这里继续读书,除了喜欢上海,最大的原因是我非常喜欢我的导师,对于她的研究方向也十分感兴趣。”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中,高校可以发挥什么作用?Cole认为这其中可以探索很多有趣的观点,这也是他决定继续在中国读书的原因。“我觉得在这里可以进行很多有趣的工作。”

    Cole研究的是全球传播。作为传播学研究者,他确实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容和互动讨论出现,尤其是在各类社交媒体比如YouTube上。他目前感兴趣的是研究不同类型的网络在线内容如何引起不同的反应,或者人们如何根据在线内容形成自己的看法。“虽然我还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但我认为年轻一代越来越希望看到真实的、未经编辑的内容,像直播的流行就反映了这种趋势。人们更希望在真实环境中与别人建立联系。”

    此前,作为上外新传学院的外国专家,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不少成果,在媒体传播和对外交流领域的实践经验也很丰富。学院学科建设、全英文媒体平台建设及稿件编辑审核,他都参与其中。还对当下受年轻人欢迎的智能媒体平台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其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包含的新兴科学技术,探索更多国际传播方法。在学校的外专系列讲座中,也经常能看到Cole的身影,面向全校师生举办Z世代相关英语讲座等。

    “作为一名教师,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我认为我能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我的观点,尤其是关于中国话题、中国流行文化或中国社交媒体等内容。”Cole告诉记者,他也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和提问。“因为我认为他们从我这里能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这种双向的跨文化交际,以及比较两个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不同。”

    Z世代老师有着受学生欢迎的“奥秘”

    Cole是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常常会有比较独特的视角,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上外新传学院新闻学的研三学生王淇奥选了Cole教授的社交媒体与写作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上课很轻松很有亲和力,喜欢举一些独特的实际案例,对现在年轻人中火热的社交媒体也都很熟悉。“和我们打成一片,还经常和我们分享他的爱好,最近就是聊音乐聊得比较多。”

    Cole的一门面向大一新生的本科生课程《网络与新媒体导论》,是和上外的中国老师一起合作授课的。“我们每周轮流授课,比如某一周讲直播,下一周讲AI,或者社交媒体。”这门课在学生当中也很受欢迎,反馈非常好。“我认为作为大学老师,尤其是对大一新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课程内容与他们的生活保持相关性,这样学生们才会感兴趣。”Cole说。

    而在评分方面,和学生年龄相近的他自认为是个“比较友好的老师”。“不过就像我之前说的,保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当我们讨论媒体或互联网相关的话题时,保持内容的相关性非常关键。”对于课业的质量,他依旧还是很有原则。

    “我是1997年出生的,严格来说我是Z世代的第一批人,是完全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所以我在网络上非常活跃。我觉得这有助于我在课堂上更好地与学生们探讨这些话题,因为我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这些内容。”他这样总结自己受欢迎的“奥秘”。

    计划在中国待多久,对于这个问题,Cole的回答也很Z世代:“至少要待到我完成学业,大约还有四年。但之后的事情还不确定,我不太喜欢做长远计划,可能这是个不好的习惯,但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一切都有变化的可能。”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既可说师语 也能以生言 记者 刘晶晶2024-11-12 2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